
《一年三餐》
王忆 /文
「爱就是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互相说早安晚安。」这是近些年传播很多的一段温情文案。吃饭是日常,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具温情感的连接。有时候吃饭并不只是吃饭,一顿饭时常在不经意间承载了历史,体悟了当下,甚至铭记了未来。
海琦是我中学同学,每年我们都要一起吃一顿饭,两个人一起待上一下午或是一晚上。已经不记得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惯例,总之一些事很早在不自觉中养成了对彼此习惯和约定。今年亦是如此,挑了一天气候适宜的时间,她从大桥最北边跑到城市最东边找我,只为吃一顿饭,有一搭无一搭聊了一个下午。我会开玩笑说,这是不是耽误了你和某人的约会。她说,哪有,本来我也是要来见你的。
也没错啦!其实无论在不在同一座城市,每年能见一面,聊上半天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又何况她是为数不多可以听懂我说话的人。海琦也是我在青涩年纪里留下难得的一个朋友,大概是从十年前开始,我们有了重新的遇见和陪伴。虽然我们每回聊天会很少聊到做同学的时光,如今想来,那时候的我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与人交流,也不确定谁可以真正听我说的话。好在后来,有了一段奇妙的缘分把我们又联系到了一起。有时候真的觉得这样特别地好,每年总有一个时间令人期待着,总有一个下午是属于青春的恰当时光。
第二顿很有意义的饭,是今年五月中旬跟晓平老师一起吃的。不过当然这一次也不止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有我带了弟弟,晓平带了助理。要说这一顿饭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意外,但似乎又像是期待好久的一顿饭。跟晓平老师相识的起源也已经不必多说,无论是他或是我自己,我们都在各种场合提及多次。然而这次见面,认真一算不觉已是六年。我说,那年五月我才二十九岁半。不管怎么说,那还是一个“二”开头的青春年纪,偶然翻到六年前活动的照片,也会发现那时候的晓平老师眼神里也带有青涩的感觉。
算起来是认识蛮久了,但总觉得除了微信沟通,我和晓平老师好像很少有面对面交流的状态。也是,每回见面总是匆忙,要么是在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要么就是几天学习匆匆一见。而我始终感觉他一定是个可以耐心交谈的朋友。就像我弟弟也知道,他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这次吃饭,其实在我看来重要的并不是吃饭,跟他约定的时候,我心里应该只有两个原由。一是为了感谢他这些年一直不断给到我的支持和帮助。我说的这些支持和帮助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更多是精神层面上不断的鼓励。包括这一次见面他也在说,其实他一直也没有特意把我当做不同的人,他说他觉得我除了身体有着不方便,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听了就感觉能说出这些话的人,他一定是理解我,并且是在真正意义上跟我相处过的。比如海琦,再比如很多年前的凯文和晓红!
因此这一次吃饭,我还有一个小私心,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这样比较安静的空间和时间,让我用口语表达的方式跟他聊一聊,谈一谈对未来,对时间,甚至对人生的规划。虽然我已经很擅长用文字轻快表达,然而对着信任的朋友还是希望自己能用亲口说的方法表达。也许是因为更真实,也因为更真诚,也许只是为了有一次纯粹的交谈。总之,吃饭的意义在于跟谁吃,吃了一顿饭体悟到了哪些。同样这一次跟晓平老师的约饭也要谢谢我的弟弟,这也是我们姐弟俩第一次单独正式邀请人吃饭。我弟弟在外面确实担任了我很有力的助手加“翻译”,这在外人看来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功能”。也的确如此,有他在,也让我跟他人的交流顺畅了很多。也可能跟我说多了,能听懂的自然会懂。这也全凭双方诚意和感觉。
我记得他们都跟我说过,“我就晓得,一旦你约人吃饭准是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后来我那一两个朋友几乎每年总要来看我一次,陪我待上半天。时间一长就都能让我逼出了听力满分的能力。
其中今年最重要的一顿饭,是四月份在老家吃的。今年是我三姑七十岁生辰,一家人瞒着她商量得为她做一下生日。因为三姑身体今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令家人们有了“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很多年的家庭聚会逐渐演变成了“去饭店”的程式化,大家都习惯性去订饭店,买套餐,上菜喝酒的意象化聚餐,也有太多年没有人会想起,家庭聚餐本来的样子。今年大家都说就在家吃吧,菜都是家常菜,人都是家里人。
那天参加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不过坐下来也济济一堂。想来这是多久没有挤在一个家里餐桌上吃饭了,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年节,或是周末假期时常一大家十多口的人,都会凑到一间厨房里吃饭。那时候有人买菜,有人烧菜,有人打下手,有那么多人凑在一起,有那么多声音说话。后来从一大桌变成两小桌,再后来第三代添了新人,新家庭又添了下一代,两小桌也坐不下了。这样的场景不觉中也已成了不可追溯的曾经。
这三顿饭几乎都聊到了关于时间,三姑今年的状况令人堪忧,我从每个人脸上看到了急迫、纠结、忧虑……想来她与疾病对抗快三十年,好在她一直有内心的信仰支撑。后来第二天我到了医院病房,陪了三姑一下午。却发现自己好像也只能这样陪着,其他的竟也是无能为力。细细想来人生短短几十年,到头来也仅仅是转世即瞬,时间一次次在磨难焦急中不断洗礼,在生生灭灭中最终化为一缕云烟。
我还发现很是巧合,这三顿饭都有龙虾这道菜。跟海琦点的是小龙虾披萨,跟晓平点了一份十三香龙虾,而在三姑家吃到了久违好多年的青椒炒龙虾尾。每个地方吃龙虾的方式都有不同,但每顿饭几乎都拥有着同样的意义。
张小娴在一篇散文里写:“有人说,只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便会快乐许多。可是,当你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把和他一起吃的每一顿饭都当成是最后的晚餐。”
写完这篇随笔,已是初夏六月。有些事依然还在继续,有些人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作者简介
王忆,青年作家,二级文学创作职称,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泰州市作协特聘作家,现居南京。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当代》《诗刊》《花城》《钟山》《天涯》《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刊物。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曾获诗歌奖、小说奖。作品入选多部文集、高考模拟试卷和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