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无声的守护者
研究所的安保提升到了近乎军事化的级别。红外监控、震动传感器、二十四小时双人巡逻岗,存放《龙脉舆图》和玄铁虎符的恒温恒湿保险库更是需要三重密码与生物识别才能进入。林枫的核心数据也进行了物理隔离备份,断绝了从网络被窃取的可能。
这种如临大敌的氛围,让研究团队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原本纯粹的学术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天下午,林枫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是刘建信打来的,语气有些焦急。
“林研究员,最近山上不太平啊!”刘建信的声音透过电流,带着山风的呼啸声,“前几天晚上,有几个生面孔想摸上后山听雨岩那边,被我们巡山的乡亲撞见了,鬼鬼祟祟的,问啥都支支吾吾,一看就不像好人!我们把人轰走了,但这心里头不踏实。”
林枫心中一凛,果然,那些觊觎者并没有放弃,甚至可能已经设法定位到了大致区域。
“刘叔,你们没事吧?那些人有没有带什么工具?”
“人没事,我们人多,他们没敢动手。工具……好像带了金属探测仪和那种……那种看地下的雷达?”刘建信描述得不太准确,但林枫立刻明白,那是地质雷达一类的设备。
对方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就是寻找地下通道或秘库入口。
“刘叔,谢谢您告诉我这些。您和乡亲们一定要小心,那些人可能不是普通的盗墓贼,下次再遇到,直接报警,千万不要起冲突!”
“放心吧,林研究员,我们心里有数。这九龙山,这乱马川,是咱们祖辈用命守下来的,绝不能让那些宵小之辈给祸害了!”刘建信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股土地主人般的捍卫决心。
挂断电话,林枫沉思片刻,立刻将情况向研究所和上级文物、安全部门做了汇报。很快,当地公安机关加强了对九龙山区域的巡逻密度,并在几个进山要道设置了临时检查点。
与此同时,一个由历史学者、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军事工程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开始组建,准备对《龙脉舆图》标示的核心区域,进行第一次官方的、系统性的非破坏性勘探。这既是为了学术研究,也是为了抢在那些不法分子之前,掌握主动权,并对关键区域实施保护性封锁。
林枫自然是考察队的核心成员。他意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埋首故纸堆的研究者,更成了一线“战场”的参与者和守护者。他申请了必要的野外装备,重新翻出那些艰涩的古代军事工程和地质勘探文献,恶补相关知识。
第二十二章:影子的逼近
就在考察队紧锣密鼓筹备之际,林枫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加密的附件。
出于警惕,林枫在研究所网络安全员的协助下,在隔离环境中打开了附件。里面是几张翻拍的老照片和几页残缺的笔记影印件。
照片拍摄的是一处类似图书馆或档案馆的内部,书架上堆满了线装古籍。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是一本蓝色封皮的线装书,书名隐约可见:《陔余丛考·补遗》。笔记则是用繁体字书写,字迹潦草,内容断断续续:
“……偶得海外回流孤本……提及宋末‘神机’……非止火器,似关乎‘地脉’、‘星图’……‘龙脉’非虚指,乃……能量通道?……张氏一脉,非仅道人,实为‘守钥人’……‘云钥’非独一,应有‘星钥’、‘地钥’相辅,方可开启……‘最终秘藏’……”
笔记到此戛然而止,后面几页似乎是被人为撕去了。
林枫看得心惊肉跳。这些信息碎片,与他之前的发现和推论惊人地吻合,却又更加深入和……匪夷所思!“能量通道”?“星钥”、“地钥”?“最终秘藏”?这已经超出了传统历史学的范畴,带上了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发送邮件的是谁?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别有用心的引诱?那本《陔余丛考·补遗》又在哪里?
他尝试追踪邮件来源,但对方使用了多层跳板和加密手段,无从查起。他将这些资料提交给考察队和相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某个了解内情但不愿暴露身份的人发出的警告,暗示着围绕着“龙脉”的秘密,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危险,觊觎者的层次和目的也可能远超寻常文物走私。
考察队的出发计划因此变得更加谨慎,安保级别再次提升,甚至协调了专业的安保人员随行。
临行前夜,林枫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行装。窗外月色朦胧,城市依旧喧嚣。他摩挲着那枚玄铁虎符的仿制品,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平静。
从一块刻着骏马的城砖,到一口白骨森森的古井,再到一把青铜钥匙,一个隐藏的洞窟,一幅舆图,一枚虎符……线索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牵扯出的不仅是尘封的历史,还有现实的暗流与未知的谜团。
杨承毅、陆明远、张真人、陆文渊……这些跨越时空的名字,他们的坚守与牺牲,究竟是为了守护一个怎样的秘密?
而自己,这个偶然闯入的后世探寻者,又将在这条逐渐显露出狰狞面貌的“龙脉”之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他深吸一口气,将虎符仿制品贴身收好。无论如何,路已经走到这里,他没有退缩的理由。真相,无论它是什么,都必须被找到,并被妥善守护。
第二天清晨,载着联合考察队成员和装备的车队,在晨曦中驶出研究所,向着那片承载了太多秘密的黄土高原,再次进发。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可能是风暴即将来临的中心。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