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 子
文/鲍国安
茄子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属于茄科,有如下特征:外形多样,常见的有球形的,椭圆形的,像灯笼形的,皮球形极为少见。茄子体态丰满,皮薄肉肥,鲜嫩的时候,最为可口。古人云,豆角一老两块皮,茄子一老一肚籽,是提醒人们及时享用。
茄子的颜色多为紫黑色。紫色的茄子表面,通常有光泽,显得油亮可爱。茄子一般单棵直立分枝,主茎圆且直,呈紫色或绿色,直根系,根系发达,根群可深达120-150厘米,吸收能力很强。有叉分枝,单叶互生,长柄,蒸腾时量较大。叶片偏大,有成年人手掌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为深绿色。
茄子的花状象梅花,花冠辐状,裂片为三角形,呈淡紫色。茄子的雄蕊呈黄色。有五根小柱子,很鲜艳,为雄蕊,中间一根白柱绿头为雌蕊,属自花授粉,雌雄同花,与吊瓜不同,吊瓜需人工授粉,或蜜蜂、蝴蝶、蚂蚁帮助传粉。一个成熟的茄子,大的有半斤多重,拿在手里,有很柔顺的感觉。
提起茄子,让我回到了我国七十年代缺吃少穿的日子。农村老话:“瓜果茄菜半夏粮”。是说像茄子一样的非粮食植物,抵一半的粮食来糊口,活命。那时连油盐都少,直接切成块放入水煮吃,是农村最普通最盛行的吃法,吃得你倒胃口。小时候,奶奶哄我们吃饭,教我们猜谜语,“紫色树,开紫花, 开过紫花结紫瓜,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植物。我猜不出,奶奶告诉我,就是我们家平时吃的茄子。后来在我工作时,吃食堂便不吃茄子。再后来有了小家,有时买菜我也不买茄子,在家吃菜时,有茄子在桌上,我也尽力回避,直到现在文莉把茄子与辣椒伴着炒,炒得有味了,才勉强吃点。抖音里说,茄子是血管的补丁,吹大牛吧!但妻文莉刚学的蒸茄子,的确好吃,我也仅尝一尝而已。她将茄子切成丝,放在锅内蒸,熟后取出,放上葱、生姜、蒜、酱油、醋、糖,接着把油放在锅里煎熬,然后将热油浇在佐料上,热油将佐料烫热,嗞嗞作响,生出水雾,刹时,香味扑面而来,的确好吃,我仍仅尝尝而已。而文莉则好吃如初,乐此不疲。
我对茄子,一直不看好,可古人却极力赞美。有诗云:“歇处何妨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风烟绿水青山国,篱落紫茄黄豆家。”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这是说茄子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杨履道送银茄四首》里,其中一首写道:“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埧里紫彭亨。蜀人生疏不下箸,吾与北人俱眼明。”诗人说,白银色的茄子比紫色的茄子更好吃。古人对生活的满足,自得其乐,表达了对茄子的喜爱。郁钧剑在《边写边画》(《光明日报》15版2024年9月13日)里写道,茄子鲊,一种腌制过的茄子,湘南和桂北的嗜食,我们淮安超市里有腌制嫩黄瓜的小菜,没有腌制茄子的习惯,也没有茄子鲊的美味。
我们江苏淮安,是著名淮扬菜的发源地,注重原料的质地和口感,善用当地食材,追求新鲜时令,以清淡素雅,鲜嫩滑爽,浓醇兼备,咸甜适中为特点。代表菜有,软兜长鱼,饮工肉圆,平桥豆腐,其中蒲菜虾米最为有名,茄子真的算不了什么!
自从几年前家住城南一楼带院子的房子之后,妻文莉想着种些什么,她从网上购买了塑料筐的材料,请邻居从老家南陈集运些泥土,院中的迷你菜园就落成了。她先种的西红柿已经收获了,并且拔掉了枝干,吃上了长豆角,更吃上了茄子。茄子只有两棵,种在最西边的筐里。由于文莉不经常在家,我又经常忘记浇水,茄子几次焉巴了,丝瓜已经枯死了,韭菜长得像几丝绿毛,我决定放弃了浇水,让茄子自生自灭吧!八月初,随同事朱爱兵、左培德去山西游玩了十多天,回来后一看,这两棵茄子叶茂、开花、挂果,令我肃然起敬,茄子玩强的生命力,实在了不起。我在山西游玩时没有遇到大雨,偶尔有小雨,当时我还惦记着那两棵茄子,有些舍不得,现在看实在是多余的了。巧的是我去游玩的那几天,我们江苏淮安经常有雨,这可能是老天所赐,命该如此吧!
如今两棵茄子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惊叹不已!更让人深思很久,很久……
2024年9月6日城南水沐清华
鲍国安,笔名御林随缘,江苏淮安人,教育工作者。少时即酷爱诗词文学,步入教坛后潜心教育教学研究,文坛杏坛笔耕不辍四十余载,学富五车,论著等身,桃李满天下。
Guoqingzhongqiu zhongfangshangdu
深意现于平凡处
——鲍国安先生闲情散文《茄子》赏读
文/顾众芳
鲍国安先生的散文《茄子》,初读像一篇朴素的植物观察笔记,再读则是一段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回忆,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是一位毕生耕耘于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长者,将其人生智慧与育人理念,借一株平凡的植物,娓娓道来的深长意味。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鲍先生少爱文学,终身与笔墨为伴。这种身份特质,深深烙印在《茄子》的字里行间。他的文字平实、理性,不事雕琢,却精准传神,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在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解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道理。这篇文章,正是他“文坛”与“杏坛”生涯完美融合的一个缩影。
文章开篇,作者以近乎科学的态度描摹茄子。从科属、外形、颜色,到根茎叶花,无不细致入微。“主茎圆且直”、“根系发达,根群可深达120-150厘米”、“花冠辐状,裂片为三角形”……这些精确的描述,透露出研究者惯有的严谨与求实精神。这种对事物本源的探究,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认知世界的理性方式。
然而,笔锋一转,冰冷的植物学知识立刻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温度。他写茄子“体态丰满,皮薄肉肥”,写其光泽“油亮可爱”,写拿在手里的“柔顺感觉”。这哪里是在写植物,分明是在欣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孩童。这种将客观观察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的写法,正是一位优秀教育者所具备的素质,即他既能看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客观存在,更能以一颗温润的心去感受、去欣赏他们内在的生机与美好。对花蕊“五根小柱子,很鲜艳”与“中间一根白柱绿头”的生动描绘,更是充满了对生命构造精巧的惊叹与爱怜。
文中关于茄子的个人记忆,是文章最富人情味的部分。从七十年代“缺吃少穿”时水煮茄子的“倒胃口”,到工作时“吃食堂便不吃茄子”,再到成家后“尽力回避”,这条对茄子的“抗拒史”,真实而鲜活。它不仅仅是个人口味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物质匮乏的烙印,是几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这里,作者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教育哲理:过早的、单调的、缺乏美感的“灌输”,会让人对原本可以很有价值的事物产生终身的“厌弃”。就像那没有油盐、只能果腹的水煮茄子,摧毁了他对茄子的基本好感。这何尝不警示着我们,在教育中,若只强调知识的“充饥”功能,而忽略了传授过程的“艺术”与“滋味”,同样会扼杀学生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转机出现在其妻“文莉”的巧手烹饪下。无论是与辣椒伴着炒,还是精心蒸制后浇上热油,那“嗞嗞作响,生出水雾,刹时,香味扑面而来”的场景,终于让他“勉强吃点”甚至觉得“的确好吃”。这个过程,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它说明,只要方法得当,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完全可能改变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固有偏见,甚至重新发现其价值。这不正是一位教育者所追求的,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知识殿堂的过程吗?
文章最精彩、最富哲思的部分,在于结尾处那两棵“自生自灭”的茄子。当作者因疏于照料而对它们几乎放弃时,一次远行归来,看到的却是“叶茂、开花、挂果”的蓬勃景象,这让他“肃然起敬”,感叹其“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段的描写,极具象征意义。作者的身份,使他从这一自然现象中,读出了远超植物学范畴的深刻启示。他“深思很久,很久……”,所思为何?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
第一,生命自有其强大的内在力量。 茄子之所以能绝处逢生,靠的不是园丁的时时呵护,而是自身发达的根系(文中特意提到根深可达150厘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这正如每一个学生,其内心都蕴藏着成长的巨大潜能。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与过度保护,而是激发其内驱力,让他们学会自主、自发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其二,“无为”有时胜于“有为”。 作者的“忘记浇水”和“决定放弃”,在无意中为茄子创造了一个必须自我奋斗的环境。恰逢的几场雨,是机遇,但抓住机遇并蓬勃生长的,是茄子自己。这启示教育者,要懂得适时放手,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相信他们有能力在经历风雨后更加茁壮。这种“不言之教”,往往比事无巨细的干预更能成就人。
第三,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个体命运的释然。 作者将茄子的重生归因于“老天所赐,命该如此”,这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达与平和。他明白了,无论是植物还是人,其成长都是自身努力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他已尽心尽力地提供了“泥土”和“初始的栽种”,至于最终的繁茂,则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命轨迹。这种心态,正是“品高德望”之人的从容与智慧。
鲍国安先生借一枚小小的茄子,完成了从知识普及,到生活回忆,再到生命哲思的升华。他写的是茄子,观的却是人生,思的更是教育。全篇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但通篇都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芒。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其学识使他能洞察万物之理,其仁爱使他能体察生活之情,其境界使他能于平凡事物中悟出育人之道。这篇《茄子》,正如他四十余载的教坛耕耘,不图名利,不尚浮华,只是将最深刻的道理,蕴藏于最质朴的文字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思很久,很久……”。
2025.10.2 于之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