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从北方来,掠过长城上斑驳的砖石,携着稻谷最后的芬芳。我站在田埂上,看金浪在阳光下翻涌,忽然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那片祖父用血汗浸润过的红土地,如今正生长着崭新的希望。智能温室的玻璃穹顶反射着天光,像大地上长出的水晶宫。无人机在云端写下诗行,将丰收的韵律谱成电子乐章。这不再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歌,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盛世华章。
长江依旧东流,只是江豚的欢跃取代了孤帆远影。黄河九曲,在光伏板的波光里重新变得温驯。我听见,千年前的李白在云端轻叹:君不见,新时代的银河落九天,是风车转动着光的涟漪,是特高压输送着夜的星辰。
长安街的华灯初上,与千年前的上元夜悄然重叠。只是今夜照亮我们的,不仅是明月与灯笼,还有北斗指路的微光。紫禁城的琉璃瓦承接着同样的月光,而太和殿的汉白玉阶前,正走过不同肤色的朝圣者——他们来朝拜的不再是天子威仪,而是文明不灭的火种。
在雪域高原,格桑花丛中的5G基站像现代的敖包。藏族阿妈通过屏幕,看见远在青岛求学的孙儿红润的脸庞。她手中转动的经筒里,既装着六字真言,也装着乡村振兴的二维码。这种奇妙的共生,让古老的土地在保持尊严的同时,向着未来从容转身。
我突然明白,所谓爱国,不过是爱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是除夕的饺子与清明的艾粿,是端午的龙舟与中秋的月光;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穿越唐宋风雨,是工匠们敲打的节奏呼应着秦汉的回响。
夜幕垂落,万家灯火次第点亮。每一扇窗后,都有不同的悲欢在上演,却共享着同一份安宁。这安宁,是边关的明月照彻的雪山,是深海的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是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是田垄间躬身的背影。
当零点的钟声响起,所有的江河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流。我看见,七十六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声宣告,依然在每一朵浪花里回响。而我们,正是让这回响永不消逝的薪火传人。
此刻,且让我采撷北斗的星光为墨,以长江黄河为砚,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宣纸上,写下最古老也最新鲜的诗行——此生无悔入华夏,且以深情绘山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