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人生境界
冯友兰讲过,人生有四重境界。
一是自然境界,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没有追求、抱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依照本能或习俗行事,即自然人生。
这种人生,人和自然是天然的和谐统一,人和人之间也是淳朴关系。
老子提倡这种人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赤子"之心即同自然人生对应。
陶渊明《桃花源记》追求的也是这种人生。
二是功利境界,整天忙忙碌碌地求名求利。
这种人意识到自我,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虽然动机是利己,但后果有利于他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所说在市场中,人人为己,具结果导致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大体同冯友兰同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说亦为功利境界。
这才是现实的人,可以称为"社会人"。
三是道德境界。
这种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脱离了狭隘的自利限制,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这个境界,意谓着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认知,但很辛苦,要约束自己的许多天性,许多事刻意而为。
达到这个境界的,被称为贤人。
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何其难也,所以刘备被好多人认为伪善。
四是天地境界。
这种人认识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通晓天理,顺应天性。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通晓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超越于名利和善恶之外,真正明白了做人道理的境界,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在儒家那里,达到天地境界的,是可"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的圣人,在道家那里,是"万物齐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至者。
人生这四个境界的进化,实则是从自发到自觉,自为到自在,必然到自由的上升过段,是人日益摆脱狭隘的认识和局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格日益走向圆满的进化过程。
一些人,终生处于功利境界,多数人处于功利和道德境界之间,少数处于道德境界,极个别人处于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学习,更需要反思,总结。
孔夫子曾说过:"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愈矩。"就反映了学习、思考、总结,人生进步的整个过程。
"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人生境界的提升,是要觉悟,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即人生修行。论道、悟道固然重要,起而行之更加重要。
1527年,王阳明去广西就职前,与弟子钱德洪、王汝中在浙江绍兴天泉桥论道,提出心学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按照阳明的说法,人本来就是无善无恶的,婴儿赤子阶段即自然境界,有善无恶即进入追求功利,产生善恶的第二阶段,知善知恶到为善去恶,即进入道德境界,而其终奌又回到无善无恶的境界,回归于本来面目,但这是更高级的回归,一番人生修行的结果。只知善知恶是不够的,还需为善去恶的行。
当时,王汝中提出疑问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而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阳明先生解释说:“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阳明之意,人心本无善恶。利根(上智)之人,悟性自高,可以顿悟,即回归本体。非利根之人,不免为世情所蔽,须下功夫,去恶为善,最后回归本体。
其实这就是禅宗南宗慧能的顿悟和北宗神秀渐悟的匹别。
我等非利根之人,由知善恶到去善恶,还须事中去磨,下一番功夫,能到道德境界的贤人阶段,已经很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