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四章 余波未尽
离开洛阳的前夜,李墨渊独自去了城东义庄。
夜色中的义庄比往日更显寂寥。他推开偏厢的门,青瓷灯盏依旧,墙上的《堪舆全图》却已蒙尘。
指尖抚过桌面,那里曾立起三枚预示变数的铜钱。如今铜钱已失其二,一枚在苏月棠那里,一枚随暗河流逝,仅剩的一枚在他掌心泛着温润光泽。
「先生是在告别吗?」
身后传来清越女声。苏墨渊回头,见苏月棠提着灯笼站在门外,素衣胜雪。
「来取些旧物。」他打开墙角暗格,取出个紫檀木匣,「师父临终前交代,若他日破了皇陵局,便打开这个。」
匣中并非奇珍异宝,而是几卷用密文写就的手札,和一幅绘制在鲛绡上的星图。星图右下角,有个与苏月棠铜镜纹路相似的徽记。
「这是...」苏月棠指尖轻颤。
「师父俗姓沈,名观星。嘉靖三十八年冬,他因反对篡改九凤朝阳局被逐出司天监。」李墨渊展开星图,指向西北方向,「这些手札记载了《奇验经》另一部分残卷的下落。」
星图在灯下泛起微光,西北角有处地名缓缓显现——
敦煌·玉门关
第三十五章 西出阳关
三个月后,河西走廊。
驼铃悠扬,黄沙漫卷。商队在一处烽燧遗址歇脚时,遭遇了诡异的事。
「已经是第三匹了。」商队首领愁眉不展地指着倒毙的骆驼,「浑身无伤,就像...被抽干了魂魄。」
李墨渊蹲在骆驼尸体旁,缺指的右手悬在驼眼上方。左眼双瞳微缩,看见缕缕黑气正从沙地渗出,缠绕着商队货箱中的某物。
「首领可否告知,」他忽然问,「这批送往敦煌的玉石中,是否混入了特别的东西?」
首领神色骤变,支吾间,苏月棠怀中的铜镜突然发出蜂鸣。她循着感应走向某个货箱,镜面映出箱中景象——尊断裂的吐蕃佛像心口,嵌着片焦黑的龟甲,甲上符文明灭。
「这是...七煞镇物!」李墨渊变色,「有人在借商队运送煞气,要污染敦煌地脉!」
第三十六章 千佛暗影
敦煌夜市,灯火如昼。
看似繁华的街市下,李墨渊察觉到地气正被某种力量缓慢侵蚀。更令他心惊的是,不少西域商人佩戴的护身符上,都有与那吐蕃佛像相似的煞气。
「月棠,你看。」他指向莫高窟方向,「千佛灵光里混进了杂质。」
苏月棠举起铜镜,镜中映出的佛光竟泛着诡谲的暗红色。当她试图看得更清时,镜面突然浮现母亲临终的景象——这次她分明看见,母亲沾血的手指在沙地上划出了「敦煌」二字!
「娘亲...早就知道我们会来这儿。」她声音发颤。
当夜,他们潜入莫高窟北区某个不对外开放的洞窟。在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下方,发现了被煞气腐蚀的刻经:
「伪凤虽除,魔星将现。沙海藏珠,佛瞳为鉴。」
刻经旁,新鲜的血迹尚未干涸。
第三十七章 故人相逢
追踪血迹至月牙泉畔,芦苇丛中倒着个重伤的粟特商人。见到李墨渊的异瞳,商人挣扎着掏出半块玉璜——竟与李墨渊匣中星图所用的玉石同源!
「小心...佛瞳...」商人气若游丝,「他们要用...千佛之眼...」
话未说完,弩箭破空!李墨渊抱着商人急退,箭矢擦过他耳际,钉入泉边胡杨。十余个黑衣杀手自沙丘后现身,刀光映着冷月。
危急时刻,驼铃再响。商队中那个终日醉醺醺的老向导突然挺直佝偻的脊背,褪去伪装——赫然是当年皇陵之变后失踪的司天监少监裴云止!
「十年不见,赵无极的走狗还是这般不长进。」裴云止剑指轻弹,杀手们的刀锋竟齐齐转向自相残杀!他转向震惊的李墨渊,意味深长:
「李师侄,你师父没告诉你,《奇验经》最初就是为镇压敦煌魔星而著吗?」
新月如钩,照见泉心浮起的无数经卷残片。那些浸泡千年的佛经上,正浮现出与《奇验经》同源的朱砂符印...
(新的征程,就此展开)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