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临清六馆南面的池塘边行走,眼前的一片芦苇竟骤然牵住了我的目光。好奇如藤蔓般疯长,我暗下决心,要将它藏着的趣闻逸事诉诸笔端,与众人分享这份秋日独有的惊喜。
儿时老家的坑塘边,芦苇是常见的景致,可那时的我对它毫无好感。若不慎触碰,皮肤便会泛起说不清的不适,尤其在坑塘里洗澡时,无意间碰到芦苇秆,浑身立刻刺挠瘙痒,一道道红痕清晰可见,再沾到塘水,痛感更是如潮水般涌来,急得人直掉眼泪。这些童年往事,如今想来依旧清晰如昨,成了刻在记忆里的印记。

那天近距离观察芦苇,是我人生头一次。它有个雅致的古称——蒹葭,《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让它自带了几分诗意。芦苇偏爱湿地,亦能在水中央扎根生长。在文人笔下,蒹葭不仅是爱情、理想与人生目标的象征,更是描绘秋景、寄托思乡之情的绝佳载体,一丛芦苇,便能撑起半阙秋词。
芦苇属于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发达匍匐根状茎,且茎中空光滑;叶片披针状线形,一般排列成两行;圆锥状花序微向下弯垂;下部枝腋有白色柔毛;果实是披针形;花期在七月里,果期在八至十一月之间。芦苇在我国分布很广泛,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洼潮湿地带,都能寻到它的身影。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无论是种子,根状茎和地上茎皆可栽种。

据《本草纲目》记载,节叶可以治疗霍乱,其茎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燥止呕之功效。芦苇花雄伟壮观,常在湖边,河岸低洼处被人们用做观赏植物栽培,美画场景。它并且有固堤、护坡、控制杂草生长能力,杆部可做为造纸原料或编织草席建屋搭棚所用。而且芦苇湿地生态价值具有“第二森林”之美誉。它还具有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在保护生态多样化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
世间花卉万千,姹紫嫣红,各领风骚,可芦花却以独特的姿态,在秋日里占据一席之地。人们常说的芦花,其实就是芦苇花轴上那密密麻麻的白毛。它虽没有牡丹的雍容、玫瑰的艳丽,却在秋风萧瑟中傲然挺立,虽不能主宰整个秋色,却能在水河湖畔织就独特风景,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打卡留念。

每到秋天,河塘边便会泛起一片白茫茫的芦花,风一吹,便如雪花般起舞,让人看了满心愉悦,忍不住浮想联翩。清秋的芦花,为秋天添了几分浪漫惬意,也揉进了几许柔美。有人曾赋予它诗意的别称:夕阳下的芦花是“夕阳芦花”,秋夜明月下的芦花是“明月芦花”。可芦花仿佛知晓自己的使命,静静扮演着秋天谢幕者的角色,为这一季的绚烂画上温柔的句号。
望着这片芦花,我忽然读懂了人生。世间美好的人与事,我们或许能遇见,却未必能长久挽留。人生之路,亦如芦苇生长,有坦途也有坎坷,有喜悦也有悲伤。唯有历经风雨、踏遍千山万水的人,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人的一生,恰似芦苇从青翠到枯黄的旅程,也像一首未写完的诗行,风轻轻一吹,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韵脚,便散成了一束温柔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