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月 谈
作者:王瑞初
我爱月亮,我从小就爱月亮。
幼年时,我就喜欢与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仰望着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齐声喊唱着:“月亮呃,跟我走,一走走到南门口。南门口,卖腊酒;腊酒辣,卖甘蔗。甘蔗甜,好过年;年又远,打把伞;……”我们从村东头喊到村西头,又从西头喊到东头。感觉那月亮在空中明亮着,微笑着,疼爱地俯视着我们,陪着我们走到西又走到东。有时,我或是别的小伙伴脚下被绊,摔了跟头,也顾不得护疼,连忙爬起来跟上去,照旧走着,喊着,然后是一家、两家,直到所有家的大人喊孩子们回家睡觉。
碰上月蚀啦!听妈妈说那是“天狗吃月”,可了不得啦!于是,我和小伙伴还有大人们都拿出家里锅、瓢、盆子来,敲打得震天价响,驱赶天狗呀!敲打着,仰望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观察着。看到月亮一点点地变小、变暗了,以为那黑影就是可恶的天狗。可不是嘛,圆月变成了半月,又逐渐变成蛾眉月,最后,全没了!于是,手上敲得更急更重了,心里在咒骂着那该死的“天狗”。直到黑影开始退让,现出月牙儿,再现出半个月亮,直到整个月亮终于脱出阴影,重放光明。“好啦,好啦!天狗总算被我们赶跑了!”我和所有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以为“天狗”被我们“咚咚锵锵”的敲打声吓跑了,而我们,不就是“救月”的英雄了吗?我一边无比欣喜,一边仍然仰望着复明的月亮,享受着她清辉的爱抚。有时,刚挣脱阴影的月亮边边上带点红色,我想,那不就是被天狗咬伤的吗?我可爱的月亮啊,你肯定很疼吧?小小的我感同身受地心里疼得打颤颤!
中国人爱月亮的情怀,自古有之: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天宫里最美的女子定居在广寒宫,陪伴她的有吴刚和玉兔,还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树。“秋风清,秋月明。”秋夜的月亮特别皎洁,我最爱欣赏那一轮圆月,同时想象着,月中的桂花正盛开着吧?这不,一阵清风吹过,阵阵桂花的香芬沁我肺腑。月亮,从来都是骚人墨客的最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写了她,《陈风·月出》篇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可算是开了以月光衬托美人的先河;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就曾以日月表时间的流逝,激发人们珍惜时光。在唐诗、宋词中,月亮更是不可或缺的“角儿”:她可以营造清幽的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她很多时候用来写相思和爱情,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用她写乡愁与友谊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用月亮来表达人生感慨的,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一首诗中就有十五个“月”;诗仙李白不仅举杯邀明月,共饮同歌舞,传说中他的死也是醉后捞月所致!
月,与中秋密不可分。
月到中秋分外明。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过中秋。中秋之前,父亲会给我买一个月亮糕——米粉做成,白白的,圆圆的,很像一轮圆月。糕面上有彩绘的嫦娥在起舞,还有红眼睛的玉兔拿着杵在石臼里捣药。月亮糕用彩线系着,可以套在小孩儿的脖子上。于是,我和我的一些小伙伴们胸前就有了一个圆月亮啦!大家欢天喜地地炫耀着,相互比较着,看月亮糕上的图画有哪些不同。当然,小孩子最盼望的是中秋夜,在大人们祭月之后可以分吃祭品的时刻——那时不一定有月饼,但我特别喜欢吃妈妈亲手采回来的嫩菱角、嫩藕泡和莲子儿,脆嫩,清甜,咬一下满口生津,名副其实的“荷塘三宝”呀!中秋过后,月亮糕挂久了,玩够了,妈妈会帮我放在灶门口烤熟,洁白的糕变成焦黄的了,这时的我们倒是真的变成吃月亮的“天狗”了,大口大口地咬着,哎呀,好甜,好脆,好香啊!
长大成人,外出求学,在外地工作,远离了故乡和父母,过中秋再没有那儿时的月亮糕,再没有那脆生生的“荷塘三宝”,唯一能与亲人共享的,就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了!我的故乡有民谣说:“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所以,我总是特别关注中秋的月亮,因为她还关系到另一个重要节日的天气。
成年后,有两个中秋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我刚参加工作,在鄂东山区英山三中过的那个中秋。当时,本地的同事们回家团聚去了,外地的同事也多半有家室、有朋友,只剩下一个年轻的我待在学校里,幸亏有月亮陪着!我一个人在校园里徜徉着,伴着空中的明月,思念着父母,思念着在军垦农场吃苦的他。突然,中秋的月亮不亮、不圆了,俯仰之间,一道黑影遮没了小半个月亮——啊,中秋逢上了月蚀!虽然,这时的我不再天真地以为那是什么“天狗吃月”,但我仍是不眨眼地抬头仰望着,心疼地看着她一点点地变小,变没了,然后再一点点地从黑影中挣扎出来。两个多钟头过去了,圆月重现于中天,又慈祥地俯瞰着孤零零的我。我禁不住向老天发出质询:“底事中秋月未圆?”然后又自我解释,哦哦,那是“天公着意把人怜”啊!
此后我的小家也特别珍视中秋。中秋夜,总会颇有仪式感地摆上水果和月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话,分食水果和月饼。等仪式完成了,孩子们安睡之后,我和他还会下楼去,携手并肩赏月。“……他年此日同瞻仰,共看明镜庆团圞。”在朗月的清辉中散步、说说话,算是履行当年的诺言罢。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中秋节,是我和老伴在瑞典的女儿家过的。斯德哥尔摩当然没有月饼。中秋那天,女儿忙忙碌碌地备好了发面,又精心地准备蓝莓酱做馅。下午,女儿开始自制月饼。看着女儿那么认真地包馅,那么尽力地把馅饼做大、做圆,我差点泪目了!我知道,那圆月亮似的馅饼里包着的,不仅仅是蓝莓酱,还有女儿深深的乡愁啊!
银盘似的圆月升上了天空。三代人坐在露台上,边看月亮,边品尝自制的月饼。馅饼被烤得外焦内嫩,双胞胎的小外孙和外孙女吃得不停地吧嗒着小嘴,一边瞪大眼睛,听我讲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的故事,一边还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议论着:“哦,哦,我知道,我知道的,妈妈让我们看的《西游记》里有嫦娥,很美丽!”“中国有中秋,中国的月亮里住着嫦娥、玉兔,中国真好!”
“中国真好!”小宝贝儿,你们说对了!等你们长大了,我会告诉你们中国诸多的历史、景观和伟业,还要对你们讲述中国的航天事业、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成功登月,嫦娥四号还攻克了在月球背面通信和安全着陆的难题,创造了探月工程中的世界第一;接着,嫦娥五号不仅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开创了一项世界先例,而且还带回了1731克金贵的月壤!
皎洁的月亮啊,你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自古及今,你是华夏子孙情感的依托,现在,你又成了祖国科技发达的见证!
月亮,你照过古人照今人,
月亮,你辉耀千秋。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鉴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
请点击下面中秋有奖征文大赛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