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组诗)
文/北山虎
一 十月 乌斯浑河的水很冷
雨佳师妹从伊春回到了北京
是因为伊春的天气很冷
我站在尚未走进十月的风中
清晨 打了几个激灵
牡丹江的乌斯浑河冷与否
在八女的身上
也许毫无知觉了吧
1938年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
突围形势的严峻
在她们的感觉中
河水的寒冷刺骨
此刻却无足轻重
抗联的周保中将军
要突破日军包围的铁桶
正组织三万的火种西征
八个抗联女战士
本来在另一个驻地
却意外发现了对面芦苇荡
日光反射的刺刀的光亮
这是鬼子准备好的口袋呀
两千多鬼子
想把抗联突围的战士彻底消灭
把西征的大略彻底断送
风平浪静的日子
她们在平常的环境
也许会和另一种经历相守
危难时刻 大敌当前
八女就成了投江的英雄
二 慷慨赴死
冷云是抗联的妇女团指导员
年龄最大
最大却刚刚二十三岁
最小的王惠民
刚刚十三岁
十三岁
却为国恨家仇早熟
面对死亡
毫无惧色
她有着带霜菊蕊般的淡定
冷云不忘在树上拴上红布条
我想 这大概是我们中国的
白山黑水处
最早的红色标志的警示吧
让布条在风中摇曳
告诫突围的战友
停止脚步
继续西征
仅有三颗手榴弹
十八颗子弹
三支枪
八女坚定地走向了敌群
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给战友留下撤退的从容
一步步走向
刺刀泛着寒光的方向
用血肉之躯直对日寇的狰狞
十三岁的王惠民
正是调皮的年龄
把口袋里的红山楂
来了一个仙女散花
撒向了敌群
日本子还以为是什么爆炸物呢
趴在芦苇丛
一动不动
好一阵才发觉
受到了戏弄
而突围抗联的战友
全都没了踪影
手榴弹和子弹都投向了敌人
枪砸碎了
抗联的武器
岂能落在日本人的手中
然后用绑腿布
把八个腰拴成成一个
休戚与共的集体
让乌斯浑河浪花
目睹一场壮举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
刁翎镇三样子村
柞木岗子
见证了她们——
尽管枪弹尽了
胸膛还出迸发的《国际歌》声
让两千多鬼子胆寒心惊
三 英雄不死
鬼子目睹了一场
英雄集体赴死的惊心动魄
都惊呆了
“其精神之顽强 令人肃然”
魔鬼也鄙视怕死鬼
也向真英雄致敬
周保中将军
十一月四日
知道八女的事迹后
在日记感慨
“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
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三天后
在乌斯浑河下游
发现了八女的遗体
甚至几年后
才知道了她们的姓名
只有冷云留有照片
其他七位英雄
只有凭记忆
绘出坚定的面容
历史本来就是一群
不留姓名的人写下的
十四年的白山黑水
有多少无名烈士墓
默默地彰显着忠诚
果然八女投江的群雕
在周保中将军的理想处
耸立起来
还有邓颖超老人家
端端正正地写下了
“八女投江”
让乌斯浑河日月奔流的歌
有了激昂的魂灵
大阅兵
旗帜的方阵
我依稀看到老八女投江前
冷云拴在树上的红布条
看到了八女投江的坚定身影
史书太薄
掩不住英雄的万丈光芒
十四年的黑山白水
史书该厚
因为这里有着
太多太多的没有墓碑的英雄
他们(她们)都是大阅兵的因果
因为昨天
今天无恙
因为英雄
今日康宁
今天我站在人民英雄记念碑前
呼唤一个个英雄的名字
默默地走近英雄
作者简介:北山虎(吴虎汉),河北唐山迁西人,老三届,老知青,开滦退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唐山作家协会会员,老三届诗社社长,坚持每天一诗。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