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月三十日,是镌刻在共和国日历上的庄严时刻。当《烈士纪念日号角》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花篮缎带轻扬,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便在这一刻被深情唤醒。
作者强军同志的散文《九月三十日的回响:英雄的纪念碑与时代的星光》,以细腻笔触串联起烈士纪念日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从法律确立的历程到仪式细节的变迁,从纪念碑文的厚重到平凡人物的缅怀,文字间既有对先烈的追思,也有对精神传承的凝望,更彰显了"先有先烈赴死,后有家国安宁"的深刻认知。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薪火相传。这篇散文既是对英烈的致敬,也是对每个普通人的启迪——铭记,是最好的告慰;传承,是最有力的缅怀。愿我们在文字的回响中,读懂英雄的重量,扛起时代的责任。(313字)
【散文】
九月三十日的回响:
英雄的纪念碑与时代的星光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每年九月三十日,当晨曦为天安门广场的汉白玉栏杆镀上一层柔光,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会迎来最庄重的时刻。敬献花篮的缎带在微风中轻拂,如同历史的絮语;《烈士纪念日号角》的旋律穿透晨雾,唤醒的不仅是城市的黎明,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集体记忆。这个被法律镌刻在时光里的日子,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念仪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沉淀苦难与荣光的精神纽带。
站在纪念碑前仰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仍带着七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题写时的庄严力量。背面的碑文由周恩来总理手书,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再追溯至鸦片战争以来的抗争岁月,三行文字浓缩了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重生的史诗。2014年9月30日,这里迎来了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共同敬献花篮,红白相间的花环寄托着整个国家的哀思。从那时起,每年国庆节的前一天,这片广场都会以最肃穆的仪式,践行"先有先烈赴死,后有家国安宁"的深刻昭示。
英雄的足迹从未因时光流逝而模糊。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红岩烈士们用竹签钉指仍未吐露的秘密,是民族气节最坚硬的注脚;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下,渡海作战中牺牲的勇士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琼崖大地的解放之路。2024年的这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并肩而立,默哀的三分钟里,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无数心跳的回响。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冻成冰雕仍保持冲锋姿态的士兵,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倒在岗位上的干部,那些在抗疫前线白衣执甲的逆行者,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都化作了纪念碑基座上的一抔泥土,支撑起"人民英雄"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铭记的史诗。从2004年王伴青委员提议设立"革命烈士节",到2006年翟振华建议设立牺牲军人纪念日,再到2008年人民网调查中70%网友的支持、新华网投票里92.84%的高赞成率,民意的浪潮最终推动了法律的诞生。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以表决方式通过决定,将9月30日确立为烈士纪念日。正如杜黎明委员所言,这个日子选在国庆节前一天,就是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记住:祖国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馈赠。
岁月流转中,纪念的仪式在传承中不断生长。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军仪仗兵从30名增至60名,用加倍的庄严致敬先烈;2021年建党百年,同样的60人仪仗队阵容,诉说着百年大党与英雄先烈的血脉相连;2023年,新版《烈士纪念日号角》首次在仪式上奏响,清亮的号音穿越时空,与历史的回声共振。疫情期间,尽管参加仪式的群众代表减至1800人,但那份崇敬之心从未缩减。少年儿童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的稚嫩嗓音,老战士抚摸纪念碑时颤抖的双手,烈士遗属眼中噙着的泪水,这些瞬间共同构成了纪念仪式最动人的注脚,让英雄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颁布,为这份铭记筑起了法律的屏障。当有人试图歪曲英雄事迹、诋毁英雄形象时,法律会用最坚定的姿态守护真相。这并非简单的惩戒,而是在捍卫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正如迟万春委员所言:"一个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尊重英烈,就没有出息、没有希望。"从邱少云烈士的事迹不容篡改,到戍边英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不容亵渎,法律为英雄精神提供的保护,正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最好诠释。
在世界的坐标上,中国的烈士纪念日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以二战烈士为纪念核心,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以虞美人花为哀伤符号,俄罗斯将烈士纪念与卫国战争胜利日融为一体,而中国的烈士纪念,既涵盖了近代以来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也包括了当代为国家建设牺牲的普通战士。这种跨越时空的纪念,彰显的是"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永恒追求。2024年的纪念日仪式上,各界代表依次走到纪念碑前献花,从工人到教师,从军人到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用同样的虔诚,践行着"继承烈士遗志,续写英雄荣光"的誓言。
午后的阳光穿过纪念碑的碑柱,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密码。一个孩子指着碑文问父亲"什么是人民英雄",父亲握住他的小手,轻轻抚过冰凉的汉白玉:"就是那些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这简短的对话,正是烈士纪念日最深刻的意义所在——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英雄的精神融入血脉。
当暮色降临,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亮起,纪念碑在夜色中愈发雄伟。每年九月三十日的仪式会落幕,但对英雄的纪念从未结束。它藏在升国旗时少先队员的队礼里,藏在戍边战士紧握钢枪的坚守中,藏在每个普通人努力生活、报效祖国的行动中。那些逝去的英雄,或许看不到如今的盛世中华,但他们用生命播下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为后人遮风挡雨。
九月三十日的回响,是历史的回响,是英雄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回响。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征程的星光。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带着这份铭记前行,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誓言,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激荡。(2109字)
【烈士纪念日简介】
烈士纪念日于2014年设立。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正式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以国家名义纪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作出贡献的英烈。 (112字)
共2546字 2025年9月26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