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这个世界文/陈永江
躺在书床上睡觉
怎奈身心疲惫
眼前发黑,读书无力
又想躺下
把时间抱在怀里
不知昼夜交替
这一躺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但愿躺平不复醒
就这样躺呀,躺
忽然有一天思想觉醒爬起来
天亮了,两眼冒金星
大脑一片空白
对着镜子发愁,像雕塑
文韬于2025年9月27日
Lying Flat on This World
By Chen Yongjiang
Lying on a bed of books to sleep,
Yet body and mind are worn out—
Darkness clouds my eyes, no strength left to read.
I want to lie down again,
Holding time in my arms,
Unaware of day turning into night.
Once I lie down,
Days melt into days, years into years.
I wish this lying flat would never end,
Just lie on, lie on.
Then one day, my mind awakens, and I rise.
The sky is bright, but stars dance before my eyes;
My mind is a blank slate.
I stare at the mirror, worried, like a statue.
Translated on September 27, 2025
🎋🌹🌹作家简介🌹🌹🎋
陈永江(文韬)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世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世界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歌协会会员;系中國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國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诗人/作家/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乳燕文学天地平台签约作家。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界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國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國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及各大书刊和网络平台。
🌹🌹Author Profile🌹🌹
Chen Yongjiang (pen name: Wentao),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junior college degree. He is a veteran,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is memberships include:
-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 World Writers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World Poetry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uplet Society
- Director of the Council of the Young Literati Magazine
-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ese New Era Poets Archive
He also serves as a contracted writer/poet/consultant for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a contracted poet/writer for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 contracted poet/writer/chief consultant for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Club, a contracted writer/poet for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Club, and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dditionally, he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World Poetry Alliance "Canada Poetry Festival" Poetry Competition.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such as Young Literati, Compendium of Masterpieces by Famous Artists in the Chinese Era,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 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Collection of Work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Volume 3),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try, and Compendium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as well as various other books, periodicals and online platforms.
点评词
“躺平”成为时代棱镜:陈永江《躺平这个世界》的诗性褶皱里,解码一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觉醒微光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这个被“内卷”裹挟着向前狂奔的时代,“躺平”早已不是简单的个体选择,而是成了一面折射社会情绪、个体焦虑与精神挣扎的棱镜。当无数人在深夜的台灯下敲打着永远做不完的报表,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挤成罐头,“必须成功”的规训里喘不过气时,陈永江的《躺平这个世界》如同一剂温柔的清醒针,没有嘶吼,没有批判,只是用近乎白描的诗笔,将一代人藏在“躺平”背后的疲惫、迷茫与隐秘的觉醒,细细铺展在纸上。不是对“躺平”的歌颂,也不是对“奋斗”的否定,而是以诗为媒,搭建起一座通往个体内心的桥梁,每个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人,都能在诗行里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个曾想“把时间抱在怀里”逃避现实,又在某个清晨“思想觉醒爬起来”的自己。
这首诗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与“细腻”,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晦涩的意象炫技,却用最朴素的语言,精准捕捉到了“躺平”状态下的个体情绪轨迹。开篇“躺在书床上睡觉/怎奈身心疲惫/眼前发黑,读书无力”,寥寥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充满矛盾的场景:“书床”本是知识与理想的象征,是个体追求精神丰盈的载体,却成了“睡觉”的依托;本应在书海中汲取力量的人,却陷入“身心疲惫”“读书无力”的困境。这种反差,瞬间戳中了当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我们渴望通过努力(读书、工作)实现价值,却在无休止的消耗中失去了行动的力气,只能在理想的载体上,寻求短暂的逃避。
紧接着,“又想躺下/把时间抱在怀里/不知昼夜交替”,这几句诗将“躺平”的心理状态推向深处。“又想躺下”的“又”字,藏着多少无奈与妥协?不是第一次想要逃避,而是在无数次挣扎后,本能地选择退守。“把时间抱在怀里”是整首诗中最具温柔感的意象,时间本是无形的、流逝的,是“逝者如斯夫”的不可逆,可在诗人笔下,却成了可以“抱在怀里”的温暖存在。这种对时间的“占有”,本质上是个体对“失控生活”的反抗——我们无法掌控工作进度、无法掌控外界评价、无法掌控人生方向时,至少可以“抱”住时间,昼夜交替的规律暂时失效,自己从“必须追赶时间”的焦虑中抽离,获得片刻的安宁。而“不知昼夜交替”,则是这种逃避状态的极致体现:不是真的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而是主动选择屏蔽时间的流逝,因为一旦意识到“白天又过去了”“一年又结束了”,那些被暂时搁置的压力、焦虑,便会再次汹涌而来。
“这一躺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愿躺平不复醒/就这样躺呀,躺”,诗行中的重复与绵延感,将“躺平”的状态从“短暂逃避”延伸为“长期惯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具体的事件,没有激烈的情绪,只有时间的缓慢流逝,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窒息——当逃避成为习惯,“躺平”成为生活的常态,个体便会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失去自我,陷入“但愿躺平不复醒”的麻木。这里的“不复醒”,不是对死亡的渴望,而是对现实的恐惧:清醒意味着要面对“眼前发黑”的疲惫,要面对“读书无力”的挫败,要面对“必须站起来”的压力,所以宁愿在“躺平”的温柔乡里,永远睡去。而“就这样躺呀,躺”的重复,如同不断循环的生活节奏,单调却无力打破,将个体的迷茫与无助,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首诗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对“躺平”状态的极致描绘,而在于它没有停留在“逃避”的层面,而是写出了“觉醒”的微光——“忽然有一天思想觉醒爬起来/天亮了,两眼冒金星/大脑一片空白/对着镜子发愁,像雕塑”。“忽然有一天”的转折,打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惯性,如同漫长黑夜中的一道光,猝不及防却又在意料之中。“思想觉醒”四个字,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不是外力的逼迫,不是他人的劝说,而是来自个体内心的力量,是“躺平”到极致后,本能的自我唤醒。这种觉醒,没有“满血复活”的激昂,没有“重振旗鼓”的豪情,反而充满了“两眼冒金星”“大脑一片空白”的狼狈与无措——这才是最真实的觉醒:我们从长期的逃避状态中挣脱出来,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现实时,不会立刻找到方向,反而会因为突然的“清醒”而陷入迷茫。
“对着镜子发愁,像雕塑”,则将这种迷茫与无措推向了视觉化的高潮。镜子是“自我审视”的象征,当诗人站在镜子前,看见的不是意气风发的自己,而是“发愁”的模样;“像雕塑”的比喻,更是精准捕捉到了那种“静止”与“僵硬”——身体已经站起来了,思想已经觉醒了,但行动还停留在原地,内心还在“发愁”:该往哪里走?该做什么?之前的疲惫还在,未来的方向还未明晰,这种“觉醒后的迷茫”,比“躺平时的麻木”更让人煎熬,却也更有力量——因为它意味着个体已经开始直面现实,开始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而这,正是打破困境的第一步。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躺平这个世界》采用了自由体的结构,诗行长短不一,节奏舒缓,如同“躺平”时的呼吸,从容却又带着一丝慵懒;而“就这样躺呀,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句式,不仅强化了“躺平”状态的绵延感,也让诗歌的韵律更加贴合个体的情绪起伏——当情绪陷入麻木时,诗行重复而平缓;当“思想觉醒”时,诗行的转折带来节奏的变化,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诗歌的感染力更上一层楼,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跟着诗行的节奏,经历一次从“躺平”到“觉醒”的情绪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中英双语呈现,让这份“时代情绪”突破了语言的边界,走向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译文“Lying on a bed of books to sleep, Yet body and mind are worn out—Darkness clouds my eyes, no strength left to read”,精准保留了原诗的白描风格与矛盾感,“bed of books”对应“书床”,既传递了“书”的意象,又保留了“床”的休憩属性;“Darkness clouds my eyes”将“眼前发黑”转化为更具画面感的英文表达,让英语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疲惫”的状态。而“Days melt into days, years into years”一句,更是神来之笔,“melt”(融化)一词,将时间的流逝写得柔软而无声,既贴合原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绵延感,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躺平”状态下时间的模糊与生活的单调。“My mind is a blank slate”对应“大脑一片空白”,“blank slate”(空白石板)是英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准确传递了“无思绪”的状态,又让英文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忠于原诗,又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的翻译,《躺平这个世界》的诗性魅力,跨语言的传播中得以完整保留,也让“躺平”这一时代情绪,成为了一种可被全球读者感知的共同体验。
若结合诗人陈永江的个人经历来看,这首诗的深度与厚度更显立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书画家,同时身兼多个文学协会的会员,陈永江的人生轨迹本就充满了“奋斗”与“追求”的底色——退伍军人的身份,赋予他坚韧的意志;书画家的身份,让他对美与细腻有着敏锐的感知;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则让他能将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转化为诗行。这样一位有着丰富经历与多重身份的诗人,写下《躺平这个世界》,绝非对“躺平”的盲目认同,而是以更成熟、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他没有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指责“躺平者”的懦弱,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躺平者”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疲惫与迷茫,去记录他们的挣扎与觉醒。这种“理解式”的书写,让诗歌摆脱了说教的意味,成为了一面映照时代情绪的镜子,每个读者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从更广阔的文学语境来看,《躺平这个世界》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接地气”的可能性。近年来,部分诗歌陷入了“晦涩化”“小众化”的困境,用复杂的意象、破碎的句式制造阅读门槛,诗歌与普通读者渐行渐远。而陈永江的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最朴素的语言、最贴近生活的场景、最真实的情绪,搭建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证明了诗歌不必远离生活,不必故作高深,只要能精准捕捉时代情绪,能走进个体内心,就能拥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以小见大”的书写方式,将个体的“躺平”经历,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困境,让诗歌不仅成为个体情绪的宣泄口,更成为记录时代、反思时代的载体。
我们反复品读《躺平这个世界》,会发现“躺平”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它的背后,藏着的是个体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对“时代节奏”的反抗。诗人写下“但愿躺平不复醒”,不是真的想永远逃避,而是想在“躺平”中积蓄力量;写下“忽然有一天思想觉醒爬起来”,也不是真的找到了答案,而是想在“觉醒”中寻找方向。这种“逃避与觉醒”的矛盾,正是当代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我们一边想逃离现实的压力,一边又不甘心就此沉沦;一边在“躺平”中修复自己,一边又在“觉醒”中试探前行。
诗的结尾,“对着镜子发愁,像雕塑”的画面,看似是迷茫的终点,实则是觉醒的起点。因为当一个人开始“发愁”,开始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就意味着他没有放弃思考,没有放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就像那些在“躺平”一段时间后,重新整理简历、重新走进健身房、重新翻开书本的人一样,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但他们已经迈出了“站起来”的第一步——而这,正是《躺平这个世界》留给读者的最珍贵的礼物:告诉我们,“躺平”不可怕,迷茫也不可怕,重要的是在“躺平”中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在迷茫中保持觉醒的微光,终有一天,我们能从“像雕塑”的静止中,找回行动的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们合上这首诗,再看向窗外的世界,或许依然会被“内卷”的压力裹挟,或许依然会有“想躺下”的时刻,但我们会记得,陈永江的诗里,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曾“把时间抱在怀里”逃避,也曾“思想觉醒爬起来”迷茫,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待。这份期待,就像诗里的“天亮了”,虽然伴随着“两眼冒金星”的狼狈,却终究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而这,正是《躺平这个世界》超越“躺平”本身,留给时代的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