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春
文/澄清
运河畔,新生的碎花嵌染波光
细柳拂面,春水涤荡
这细小的温润,请慢呼吸
祖国版图繁杂,野鸽子急于飞天
纸鸢,把遥远的念想缓缓拉回
心境高远的季节里
风,自南方来
吹的姑娘小伙的心事七零八落
这小小的暖意,似料峭里开出久别的花
诸物走过怜悯,天空让出高远
此去经年的交替里,石头逐渐泛出隐喻
我们从寒冬等到新春,从分别等到重逢
这不单需要时间
也要耐心
(载《成子湖诗刊》2025年3月刊)
澄清,本名陈清,70末生。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文学院首届青年作家班学员,《盐》诗刊编委,宿迁市宿城区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
运河游子笔下的新春与生命共情
——澄清先生《新春》赏读
文/詹吾
读到澄清先生的《新春》,一种熟悉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诞生于运河畔的短诗,没有宏大的宣言,却像早春的柳梢轻轻点水,在读者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作为一位从宿迁走出、运河边长大的游子,诗人将那份特有的地理记忆与生命体验,编织成这个关于等待、希望与重逢的新春故事。
全诗从“运河畔”起笔,这是理解整首诗的情感钥匙。运河不是普通的河流,它是贯穿南北的人工血脉,是连接故乡与远方的通道。诗人眼中的新春,首先在运河的波光里绽放:“新生的碎花嵌染波光”,这“碎花”可能是真实的花瓣,也可能是阳光洒在水面的光斑,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新生”的,带着冲破寒冬的稚嫩与勇敢。接着,“细柳拂面,春水涤荡”,六个字勾勒出苏北水乡特有的早春画卷。柳是运河边最常见的植物,它的拂面既是实在的触感,也是记忆的轻抚。
诗人提醒我们:“这细小的温润,请慢呼吸”。这句恳求式的提醒意味深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错过这些微小的春信号,而只有懂得慢下来的人,才能品味这“细小的温润”。对于离乡的游子而言,这种对故乡细微变化的敏感,几乎是一种本能。运河边的春天不是轰然而至的,而是通过这些细微迹象悄悄降临的。
诗歌第二节将视野拉开,从运河畔延伸到“祖国版图繁杂”。这种空间上的跳跃,巧妙地揭示了游子的内心张力:身体可能漂泊在远方的繁杂里,但思绪却被故乡的“纸鸢”缓缓拉回。“野鸽子急于飞天”与“纸鸢缓缓拉回”形成有趣的对比,既是实写春日天空的景象,又暗喻了游子既渴望飞翔又眷恋故土的心理矛盾。
“风,自南方来”简单五个字,对宿迁人而言有着特殊含义。南方吹来的风温暖湿润,是真正的春信使。这风不仅改变气候,更搅动人心:“吹的姑娘小伙的心事七零八落”。用“七零八落”形容心事,既传达春心萌动的纷乱感,又保留了几分农家子弟的质朴表达。随后诗人写道:“这小小的暖意,似料峭里开出久别的花”,将抽象的温度具象化为花朵,而“久别”二字悄悄点出了游子身份。
第三节诗歌转向更深沉的哲思。“诸物走过怜悯,天空让出高远”,万物不再需要冬天的同情,天空也变得开阔。这种自然现象被诗人赋予人格色彩,成为生命历程的隐喻。最耐人寻味的是“石头逐渐泛出隐喻”这句:运河边的石头,本是再寻常不过的景物,但在“此去经年的交替里”,它们开始说话,开始承载意义。这让人想起运河堤岸上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头,它们见证了多少离别的泪和重逢的笑。
结尾处,诗人将等待的意义推向更深层:“我们从寒冬等到新春,从分别等到重逢/这不单需要时间/也要耐心”。这里的“我们”既是特指运河边的乡亲,也泛指所有在时间中等待希望的人们。诗人没有渲染等待的苦楚,而是平静地指出这需要“耐心”:一种与运河水流同样绵长而坚韧的品质。
作为运河边长大的游子,澄清的《新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质和生命体验。运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符号。它日夜流淌,见证季节更替,连接故乡与他乡,如同时间本身,既带来变化,也守护永恒。诗人没有写运河的宽阔汹涌,而是捕捉它早春的“碎花”和“波光”,这种对微物的专注,恰恰体现了游子对故乡最深的眷恋:记住的不是地标性的壮观,而是那些几乎被外人忽略的细微颤动。
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玩味。全诗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词汇或复杂的修辞,就像运河水平静地流淌,自然、朴实,却自有深度。这种平实不是贫乏,而是经过沉淀后的清澈。诗人摒弃了过度抒情,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克制的表达,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
《新春》最终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意不一定来自远方或奇观,它可能就在故乡运河的波光里,在细柳的拂动中,在石头逐渐泛出的隐喻里。诗人以游子的双重视角:既在故乡之内,又在故乡之外——捕捉到新春降临时的微妙震颤,那是生命本身的震颤,是等待与希望交织的韵律。
对于我们每个在现代生活中奔波的人来说,这首小诗提醒我们:也许该学会“慢呼吸”,去发现身边的“细小的温润”,在料峭中等待“久别的花”开。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春天都会如期而至,而真正的春意,往往藏在那份对生活、对归来的耐心等待中。
2025.3.15道夫塘
《成子湖诗刊》2025年9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