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
作者:田金轩(湖北)
从陶片细密的纹路间,探取第一缕炊烟的暖芒!
泥与火仿若密友喁喁私语,那轻柔的絮语在黄河浪尖纵情翻涌,
如暗流卷动,将悠悠岁月幻化成甲骨文的骨哨,悠悠吹响。
骨哨清响,似有灵音震裂仰韶的陶罐,
唤醒半坡沉睡的粟米,在陶瓮之中,生命的芽儿蓬勃炸开
读青铜鼎上饕餮的威严!它如沉默的远古卫士,吞噬三千年风雨沧桑,
却难以承载司母戊那厚重如渊的重量。那重量,
似巨石滚过,深深碾进商周的车辙,车辙之中,
《诗经》的芦苇疯长,风轻轻一吹,
便摇响“关关雎鸠”的平仄韵脚,震得河川微微晃荡
读竹简的褶皱,似读岁月的沧桑纹路!孔丘的车辙碾过齐鲁的晨霜,
辙痕里,“仁”字如破土的劲竹,蓬勃疯长。
月光之下,杏坛的浓荫悄然撑起智慧的殿堂,弟子们的诵读,
似重锤猛撞,击碎泗水的波浪,那波浪漂成
秦汉的简牍,魏晋的帛书,在时光长河里微微发烫
读长安的酒肆!酒香弥漫之处,李白仗剑天涯,剑挑盛唐皎洁的月光,豪情四溢;
转角处,杜甫的茅屋却悄然漏下半个王朝的血与殇。
王维的辋川,在水墨画卷中劈出竹的清逸锋芒,
敦煌的飞天,如灵动仙子抖落衣袖上的流沙,
将丝路的驼铃,轻轻钉在大雁塔的檐角——叮铃!叮铃!似岁月浅唱
读清明上河图的船桨!奋力划动,劈碎汴河的粼粼波光,
却难以劈开活字印刷里跳动的方块字海洋。
那些字在时光长河中烧成炽热炭火,烧穿
宋元的瓦舍,明清的戏台。
戏台上,岳家军的枪!裹着塞外风雪,似寒光利刃挑落天狼
读虎门弥漫的硝烟!那刺鼻的硝烟,似恶魔幽咽的叹息,呛出近代史的愤怒嘶吼。
读长城斑驳的砖缝,每一道缝隙都似藏着一抹幽冷月光,那月光里,浸透着岁月伤痛,是民族屈辱的幽梦。
读圆明园残败的断柱,它们在萋萋野草中孤独伫立,如沉默的巨人,紧攥拳头,却只能在风雨中暗自悲叹。
而南湖的红船,在朦胧烟雨中,
将点点星火缝成燎原的炽热火塘
风轻轻一吹!那火焰便漫成烧天的壮阔浪涛,
烧红东方的黎明曙光,烧熔
松花江的坚冰,烧绿南泥湾的稻浪,
烧得天安门的红旗!在晨曦之中,
抖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万丈光芒
读稻穗谦卑弯下的脊梁!它如坚韧的大地卫士驮起十亿个希望朝阳,
读高铁的银轨,在山河之间纵横织网,
网住轻柔春风,网住每座城的万家璀璨灯火,
网住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它正驮着
日月星辰,往深蓝海洋中勇闯,往更辽阔处浩荡前行
读实验室静谧的灯光!那灯光如寒夜中坚守的星芒,亮过午夜寂寥的星斗,在寂静里闪烁微光。
试管中试剂翻滚沸腾,似地下奔涌的炽热岩浆,熬成突破的磅礴洪流。
量子的神秘纠缠里,藏着东方古老而深邃的智慧,
盾构机的铁臂,劈开崇山峻岭的重重褶皱,
把“中国芯”的强劲跳动,焊进时代的蓬勃脉搏
读空间站明亮的舷窗!映着地球梦幻的蔚蓝,
舱内的五星红旗,比璀璨星光更加滚烫。
大地上,北斗的信号穿透层层云层,
轻轻砸在农家的质朴屋檐,砸在
留守儿童的课本之上——铅笔尖在“祖国”二字里,
刻下比长城砖更坚硬的炽热向往!
我们读!用舌尖上那熟悉亲切的乡音,细细咀嚼黄河的雄浑浊浪,
慢慢吞咽长江的清澈温柔,狠狠啃着巷口早点摊那热气腾腾的蒸笼。
当蒸笼掀开,腾腾热气之中,喷薄出“中国”两个滚烫大字。
这热气里,有爹娘千回百转的深情叮咛,有岁月沉淀的醇厚沉香,有血脉中滚烫的豪情奔放。
我们读!读每一寸土地里深埋的希望太阳,
读每一颗心中,比太阳更炽热的蓬勃生长。
读吧——让这深情的诵读化作澜沧江的滚滚浪涛,
向南!向远!向每一个黄皮肤的灵魂深处——
扎根!发芽!铸就永不弯折的钢铁脊梁!
在时光的褶皱里探寻文明的心跳一一诗歌《读中国》创作札记
田金轩(湖北)
身为一名执着于乡土题材创作的诗人,我始终坚信,真正的诗歌创作绝非文字的机械堆砌,而是以心灵为触角,去深触文明的根系,感知其隐秘而深沉的脉动。《读中国》这首诗的诞生,源于一次机缘巧合的考古博物馆之旅。当我伫立在仰韶文化的陶罐前,目光落在那一道道斑驳的纹路之上,刹那间,仿佛穿越了悠悠五千年的时光,真切地捕捉到了那来自远古的烟火气息。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中国,并非一个抽象的宏大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而鲜活的文明切片,在时光的长河中交相共振所构成的生动存在。
灵感溯源:从文物到心跳的诗意转译
此次创作的初衷,是期望借助诗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打通横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那层隔阂。为此,我开始悉心收集散落于典籍、遗址、地标之中的各类文化符号,半坡的粟米,承载着远古农耕文明的智慧;青铜鼎上的饕餮纹饰,蕴含着神秘而威严的力量;敦煌的飞天壁画,展现出浪漫而奇幻的艺术想象;南湖的红船,则象征着伟大的革命开端。在我眼中,这些看似静止不动的物象,实则皆是拥有蓬勃生命力的鲜活个体。就如“骨哨清响”这一灵感,源自于我在河南博物院邂逅的贾湖骨笛。凝视着骨笛上的那些孔洞,仿佛能聆听到远古先民那穿越时空的呼吸声。我尝试着将这些“文明的碎片”进行重新拼贴组合,赋予它们在诗行中重生的机会,使其成为一幅可以被触摸、被感知的精神图谱。
意象体系:构建文明的基因链条
为了避免诗歌陷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空泛与虚浮,我精心构建了一套“器物—符号—精神”的三级意象体系。从陶片、竹简、活字印刷等具体的物质载体,到《诗经》、孔丘、李白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符号,最终指向“仁”“勇”“韧”等作为民族精神内核的关键元素。
以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为例,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线条刚硬、造型夸张,代表着一种神秘、威严的力量,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权威。而《诗经》中的芦苇,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它生长在水边,随风摇曳,姿态柔美,给人以灵动、自由之感,常常寄托着诗人的情思与向往。
我在创作中挖掘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威严与柔美、秩序与自由,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刚柔并济、兼容并蓄的特质。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既需要像“饕餮纹”所代表的秩序与威严来维持稳定,也需要如芦苇般的自由与灵动来滋养文化、激发创造力。这种看似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密码所在。
时空架构:于折叠之中找寻史诗之感
全诗运用了“折叠时空”的独特手法,将不同时代的场景巧妙并置。半坡的粟米与今日实验室中的稻穗在灯光下相遇,圆明园的断柱与港珠澳大桥在星空下对话。这种创作手法的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在同一幅画面中能够容纳不同时空的故事。我期望通过这种时空的折叠,打破历史线性时间流的束缚,构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精神场域。例如在书写近代史时,我特意将“虎门硝烟”与“南湖红船”置于相邻的诗节之中,形成了“毁灭—重生”的强烈张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跌宕起伏与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情感内核:火的隐喻与血脉的温度
“火”这一意象贯穿全诗始终,它既是文明诞生的重要媒介,如陶器的烧制过程离不开火的参与;也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获得重生的强大力量象征,恰似红船所点燃的星星之火。这一意象的选择,源于我对楚文化中“凤凰涅槃”精神的深刻理解。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在灰烬中重燃希望之火。同时,我将“火”这一抽象的意象具象化为一个个可感的场景,实验室里沸腾的试剂、高铁轨道上飞溅的火花、天安门红旗闪耀的光芒。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让宏大的情感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落点。
语言淬炼:让动词成为文明的鲜活血脉
在语言表达上,我始终追求“让每个动词都带着体温”的境界。例如“震裂仰韶的陶罐”中的“震裂”一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动作,更蕴含着文明突破桎梏、奋勇前行的强大爆发力;“活字印刷里跳动的方块字海洋”中的“跳动”,赋予了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律动。我尤为注重动词所具有的“爆破感”,“烧穿宋元的瓦舍”“焊进时代的脉搏”,这些动词如同铆钉一般,将不同时空的文明碎片紧密地铆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个体视角:在宏大叙事中植入生命密码
为了防止诗歌沦为空洞的赞歌,我在诗中巧妙地植入了大量个体记忆的元素。巷口早点摊热气腾腾的蒸笼、留守儿童手中破旧的课本、爹娘那温暖而亲切的叮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文明最真实、最生动的载体。例如在结尾处“用舌尖上的乡音咀嚼黄河浪”,将家国情怀转化为一种具体可感的味觉记忆,让“中国”这两个字不再高高悬浮于云端,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生活肌理之中。
结语:诗歌——文明的鲜活化石
《读中国》的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场与文明进行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我试图运用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将冰冷的历史转化为温热的心跳,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当“中国芯”与“关关雎鸠”在诗中相遇,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半坡粟米嫩绿的嫩芽,我坚信,这便是文明传承最为动人的模样——它从未消逝,而是在每个时代的眼眸中,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着永恒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