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醍醐灌顶的精神洗礼
文/青山依旧
年过花甲,令我激动或者感动的人和事儿越来越少了,然而,在李保国事迹展览馆,那幅憨厚的面容、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与李保国虽未谋面,但闻其名已久。早些年在浆水中学工作,与隔河相望的前南峪村人没少接触,时常听他们讲李保国的事迹。故而知道,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学识渊博,为人朴实,带着河北农大的科研团队在太行山上搞科研,培育了优质板栗与苹果。每每谈到这些事儿,这些淳朴的山里人总是竖着拇指啧啧称赞。毕竟隔行如隔山,我当初也就是权且听听,对此并未十分在意。
前几年,应邀为一所学校设计校园文化,内容涉及到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先锋模范人物,“李保国”这个闪光的名字再一次跃入我的视野。接下来,通过浏览网上的一些报道,对其人其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之后,我再一次到了前南峪,特别去了半山腰上的李保国故居。这是一处用红石英砂岩砌就得石屋,与山村旧式民房别无二致;室内挨墙根摆一张槐木板制作的柴床,靠窗处置一张两抽屉的办公桌,其简陋程度亦如我几十年前在乡村中学时的宿办室一模一样。墙壁上多了些图片资料,是李教授帮助前南峪村发展林果的事迹介绍。故居之外的山梁上,绿树从中镶嵌着“再造秀美山川”几个大字。曾经的荒山秃岭之所以能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李保国居功至伟,至此,我对这位林果专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后来,因为开发研学课程,我又去了位于临城县凤凰岭的“绿岭核桃小镇”,这是李保国扶植的又一个林果基地。在这里,他指导培育的“绿岭核桃”壳薄、粒大、高产、出油率高,营养丰富,成为地方主导产业,使数以万计的农户因此脱贫致富。
岗底村是李保国重点扶植的苹果基地,他培育的“富岗牌”优质苹果为村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昔日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了闻名四方的“富岗山庄”。进入岗底地界,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苹果树。时至初秋,苹果尚未成熟,佩戴套装的苹果繁星般悬挂在青枝绿叶间,摇曳着丰收的希望。秋风轻抚着林稍,飒飒作响,仿佛在述说着李保国那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李保国事迹陈列馆坐落在岗底村西南侧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外观呈圆形,象征“果实”扎根太行山上。展厅分两层,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详细地展示了李保国奉献深山35年的扶贫经历。
进入馆内,迎面是李保国的一尊塑像。只见他手持一轴山场规划图,笑呵呵的,那憨厚的模样活脱脱一个朴实的农民。那位年轻的讲解员姑娘指着一幅李保国与村支书杨双牛的合影照讲了这样一个典故:介绍说,她曾不止一次指着这幅照片问不认识李保国的客人:“照片上哪一位是大学教授,哪一位是农民?”好多人都把身着整洁西装的杨双牛当成了教授,而误认为着装随便、胡子拉碴的李保国更像个农民。
也难怪,李保国穿不讲究,吃不挑剔,一头扎在果园里,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跟当地的百姓没什么两样。在他的身上,高级知识分子特有的书生气儿早已荡然无存,他从内心到外表都与普普通通的农民融为了一体。用他的话说:“如果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认可我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故而,与农民朋友在一起,他甘愿自己多一些土里土气。
李保国的"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展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穿了十几年的一件深灰色大棉袄,两端的袖口都磨破了,露出了白色的松紧带,右边的袖子上还有两处缝补过的针脚;另一处展品是在他床底下发现的两双运动鞋,一黑一蓝,两双鞋的底子都已经开胶,张开了“蛤蟆嘴”,鞋底的胶纹都磨平了。
李保国自身如此俭朴,甚至“抠”的要命,然而为了帮助村民们发展林果出手却十分大方。九十年代末,为了推广苹果套袋技术,他一次性自掏腰包上万元购置果袋16万个免费给果农使用,并且说:“秋后增收算你们的,收入少了我赔偿。”
李保国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我变成农民”。他长年累月与农民在一起摸爬滚打,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教授”。
就是这样一位“农民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培育了多个全国林果知名品牌,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让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带领10余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科技财神”。
李保国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农民变成我,大家都能成为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办夜校,搞培训,仅仅在岗西村就让100多名果农在家门口完成了中专学业,后来这其中又有62人拿了大专文平。在他的引领督促下,有191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岗底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天妒贤能,李保国积劳成疾,年仅58岁的生命在2016年4月10日那个令人痛心的日子戛然而止。他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展馆里例举了他临去世前两个月的生命历程,他拖着病体一直在各个林果基地间奔波劳碌;即使在4月9日,在主持完科技项目验收后,他仍然参加了果树节研讨会。4月10日,正在邢台作讲座李保国突发心脏病,他扶着讲台缓缓蹲下,眼镜滑落在地,可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剪刀。
讲到李保国生命的最后这一刻,那位活泼漂亮的解说员姑娘已经泣不成声,同行的许多人也如我一样,眼眶里滚动着晶莹的泪珠。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李保国的近距离接触,让我经受了一场醍醐灌顶的精神洗礼。
登车驶离开岗底村,回望满山果树的山坡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深深地烙进我的脑海中。在我的眼前,李保国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丰满,正在成为激励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副主席,信都区作协散文艺委会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