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根
第一节:春寒料峭
清明已过,天气却陡然转冷,一场倒春寒席卷而至。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寒风裹挟着湿气,预示着一场冷雨。林守成站在新村自家的阳台上,望着楼下几棵刚刚绽出新芽、此刻却在风中瑟缩的梧桐树。这种天气,户外活儿是干不成了,“老匠服务队”的成员们各自在家休息,或者处理些内业。
他从贴身的衣袋里,摸出那张在兵团农场获得的“先进生产者”奖状复印件。纸张已经有些磨损,折痕处几乎要断裂。他用粗粝的手指,轻轻抚平上面的褶皱。这半张纸,记录了他最低谷时的挣扎与重生。他又想起更久远的那张“合村并镇”通知,想起那几亩早已荒芜、成本倒挂的薄田。
第二节:身份的寻索
曾经的“根”,是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虽然贫瘠,却给予人最基础的归属感和确定性。后来,土地养不活人了,根似乎移到了城市,移到了那座他参与建设却始终无法融入的“浮城”。他在脚手架上挥洒汗水,用体力换取微薄的生存资本,像无根的浮萍,随着政策的寒流和工程的停启四处飘零。
再后来,连那点飘零的机会也失去了。他被抛回故乡,故乡却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土地没了,老屋拆了,熟悉的村庄消失了,他被安置在这片整齐划一却倍感陌生的“新农村”楼房里。那时,他感觉自己像一棵被强行移栽的老树,水土不服,奄奄一息。
第三节:新生的根系
然而,生命自有其韧性。在绝境中,他和他那些同样失根的老伙计们,没有完全倒下。他们像戈壁滩上顽强的红柳,凭借着最原始的手艺、最朴素的信义,以及绝境中未曾泯灭的相互扶持之心,硬是在看似板结的现实土壤中,重新扎下了细弱的根须。
这新的“根”,不在某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也不依附于某个庞大的机构。它扎在“老匠服务队”这个微小却坚实的共同体里,扎在每一次诚实劳动换来的客户信任里,扎在陈老镇长那样正直之士的援手里,扎在儿子林晓辉带来的新希望里,更扎在他自己重新挺直的脊梁和对“尊严”二字的坚守里。
第四节:路的尽头与开端
路在何方?这个问题,曾经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现在,他或许有了新的答案。路,不在遥远的他乡,也不在回不去的过去。路,就在他们的手上,在他们一砖一瓦砌起的信誉里,在他们彼此支撑、共同前行的脚步下。
它可能依旧狭窄,布满荆棘,无法通向大富大贵。但它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双脚踩出来的路。这条路,连接着过去的手艺与当下的生存,沟通着父辈的坚韧与子辈的新知,更维系着个体微小的尊严与社会基本的公义。
第五节:归途的灯火
冷雨终于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敲打着窗户。楼下,王桂芹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饭,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透过门缝传来。儿子林晓辉在房间里,对着电脑规划着服务队下一步的宣传方案。远处,老马大概正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贴着膏药;其他伙计,也各自在自家的灯火下,度过这个春寒之夜。
林守成将那张珍贵的奖状复印件仔细收好。他最后望了一眼窗外。雨幕中的新村,灯火零星,每一盏灯下,都是一个努力生活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易与坚持。他知道,明天雨停后,他们又将聚集起来,继续用粗糙的双手,去打磨生活,去铺设那条属于他们自己的、细窄却坚实的路。
根,不再深埋于某片土地之下,而是生长在每一次负责任的劳作中,在每一次诚信的交换里,在每一次困境中的相互扶持间。这归途,并非抵达某个终点,而是认清了生存的本质,并在认清了这一切之后,依然选择负隅前行。
全书终
后记:尘埃里的光
这部《浮城之下》的写作,于我而言,是一次沉入生活底层的漫长跋涉。键盘敲下的,不仅是林守成和他的“老匠服务队”的故事,更是这个飞速奔腾的时代背后,无数被扬起的尘埃的微小与坚韧。
他们不是宏大的叙事主角,却是构成这个国家最厚重基座的沉默大多数。我曾试图用文字去贴近他们额角的汗珠、手上的老茧、深夜的叹息,以及那在逼仄现实中依然不曾熄灭的、对尊严的朴素渴望。写作过程中,我时常搁笔,因为现实远比小说更显苍凉与复杂。林守成的困境,并非个例;他那看似微弱的突围,凝聚了无数普通人面对结构性压力时,所能迸发出的全部勇气和智慧。
我无意渲染悲情,更想记录一种韧性。这种韧性,在于被迫离开土地后,依然能在水泥缝里寻找生机;在于被机器和算法驱赶时,依然坚信手艺的价值;在于代际隔阂中,依然努力寻求理解与融合的笨拙尝试。林守成、老马、王桂芹、林晓辉,乃至陈老镇长,他们都是这韧性之网上的一个结点。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胜利的凯歌,只有不绝如缕的坚持,而这,恰是平凡人生最真实的样貌。
感谢文学,让我得以将目光投向这些“浮城之下”的基石。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挣扎与坚守,值得被看见,被书写。若这束从尘埃里折射出的微光,能偶尔照亮读者心中某个被忽略的角落,引发一丝共鸣或关怀,那便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慰藉。
路,仍在脚下延伸。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跋涉中,找到那微小却坚实的立足之地。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平凡日子里,负隅前行的普通人。
作者 谨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