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远眺
第一节:意料之外的回报
寒冬渐渐过去,河岸的柳树开始抽出嫩绿的芽苞。就在“老匠服务队”几乎要忘记敬老院那笔“亏本买卖”时,意外的回报却接踵而至。
先是镇上的广播站播发了一篇通讯员来稿,详细报道了服务队不计报酬、义务为敬老院维修房屋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接着,县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组不知从哪儿得知了消息,竟然派记者来做了个专访。镜头前,林守成和其他几位老汉显得有些拘谨,话语朴实,却格外打动人心。
报道播出后,“老匠服务队”在县里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原本局限于小镇的业务范围,一下子拓宽了。不断有电话从县城甚至邻镇打来,有的是咨询业务,有的直接就是慕名而来,点名要请他们去干活。
第二节:规模初显
活计一下子多了起来,而且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小修小补,开始出现一些整套旧房翻新、小型店铺全面装修的“大项目”。五个人显然忙不过来了。林守成和老马等人商量后,决定谨慎地吸纳新人。他们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手艺好、人品正、同样在劳务市场挣扎的老相识。
经过严格考察,又有两名老瓦工和一名电工加入了队伍。服务队从最初的五人扩大到八人,俨然有了点“微型企业”的雏形。林晓辉的作用也更加凸显,他不仅要负责绘图、预算、联络,还要帮着父亲管理日渐复杂的账目和人员调度。
第三节:春日的议事
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服务队难得半日清闲,大家聚在河边空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开着非正式的“理事会”。
老马感慨道:“真没想到,咱们这几个老家伙,还能有今天这局面。”
老李接口:“是啊,当初去敬老院,还心疼那点材料钱呢。现在看,这比花多少钱打广告都管用!”
林晓辉一边用笔记本电脑记录着,一边提出新想法:“爸,马叔,现在活多了,咱们是不是该统一一下工作服、工具包?再印些正规的名片和宣传册,显得更专业。还有,咱们可以考虑买个二手的皮卡车,老是租车或挤班车,太耽误事,也不安全。”
这些建议要在以前,肯定会被认为是“乱花钱”,但现在,大家却认真讨论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规范化和投资带来的长远效益。
第四节:未来的轮廓
林守成听着大家的讨论,目光望向波光粼粼的河面,心里感慨万千。从工地散伙时的绝望,到劳务市场的挣扎,再到黑心工头的欺骗,然后是戈壁滩上的生死逃亡……一路跌跌撞撞,几近山穷水尽。没想到,最终让他们绝处逢生的,竟是最传统的手艺、最朴素的信誉,和那一点在寒冬里未曾熄灭的善意。
现在,路似乎越走越宽了。但他心里清楚,规模大了,管理难度也会增加,市场竞争也会更激烈。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成绩就冲昏头脑。
“晓辉说的买工具车、统一服装,我觉得可以慢慢来。”林守成沉稳地说,“但最重要的是,活儿不能糙,价格不能黑,规矩不能坏。咱们的根,就是‘信誉’二字。这根要是断了,多大的摊子也得散。”
第五节:新的起点
夕阳的余晖给每个人身上都镀了一层金边。这次简单的聚会,没有做出什么重大决议,却让每个人的心更齐了。他们看到了 beyond the immediate survival,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条由他们自己蹚出来的路,虽然依旧充满未知,但方向已然清晰。
他们不再仅仅是挣扎求存的个体,而是一个有了初步凝聚力、共同目标和良好声誉的微小共同体。站在春天的河岸,远眺前方,虽然仍有挑战,但心中已少了彷徨,多了几分笃定。对于未来,他们第一次有了规划和期待。
(第二十三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