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新生
第一节:无形的隔阂
“老匠服务队”的步履日渐稳当,但林守成敏锐地察觉到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他与儿子林晓辉之间。饭桌上,他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今天又完成了哪家的活,客户如何夸赞手艺好;而林晓辉多是沉默地听着,偶尔点点头,眼神却飘向窗外,带着一种与这琐碎现实格格不入的疏离。
林守成心里不是滋味。他希望儿子能理解甚至认可他这条蹚出来的新路,但似乎,在儿子眼里,这依然是“体力活”,是“没办法的办法”,与他所学的、所向往的那个“知识型”世界相去甚远。这种沉默的隔阂,比争吵更让人难受。
第二节:电脑前的灯光
直到一个深夜,林守成起夜,看见儿子房间的门缝下还透出灯光。他轻轻推开门,发现林晓辉并未像往常一样对着招聘网站发呆,而是在电脑上专注地操作着什么,屏幕上是一些他看不懂的线条和图形。
“小辉,咋还不睡?”林守成轻声问。
林晓辉吓了一跳,回过头,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的兴奋:“爸,你来看。这是我用软件画的咱家新村房子的立体图,还有水电线路走向。”
屏幕上,那栋熟悉的水泥楼房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可以旋转,可以放大缩小,连水管电线的隐蔽走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林守成看得目瞪口呆,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我寻思着,”林晓辉解释道,“你们现在接活,跟客户沟通全靠嘴说和手比划,容易有误差。要是能先做出个这样的图,客户一看就明白,也显得咱们专业。还有,我可以帮你们建个……嗯,就像个档案库,把每次的工程量、材料用量、客户反馈都记下来,以后查询、算成本都方便。”
第三节:指尖上的转机
林晓辉的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林守成思维里从未触及的角落。他意识到,儿子不是看不起他们的活,而是苦于找不到将所学与父辈所长结合的方式。现在,这个结合点似乎出现了。
第二天,林守成郑重地向服务队其他成员提出了儿子的想法。起初,老马等人有些迟疑,觉得“搞电脑”那套太虚,不如实实在在干活靠谱。但林守成极力说服:“咱们不能总吃老本!晓辉说的有道理,有了图,少扯皮,显得咱正规。再说,把账目理清楚,对大家都有好处。”
正好,接下来接了一个小卖部的翻新活,客户对布局有些想法,但又说不清楚。林守成便让儿子试试。林晓辉根据现场测量和数据,熬了两个晚上,用电脑做出了简单的效果图和施工示意图。当客户看到屏幕上直观的呈现时,又惊又喜,当场就拍板定了方案。
第四节:代际的融合
这次成功的尝试,彻底改变了老马等人的看法。他们开始亲切地称呼林晓辉为“咱队的工程师”。林晓辉也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劲十足。他不仅负责画图、建档,还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扩大知名度。他在本地的生活论坛、微信群里发布服务队的信息,附上实景照片和电脑效果图的对比,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户的关注。
林守成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看着他因为被需要而重新焕发的神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不再强迫儿子必须去端盘子或者蹲劳务市场,而是支持他在这个新的方向上探索。父子俩的关系,在共同为“服务队”付出的过程中,悄然冰释,找到了一种新的、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五节:老树新枝
“老匠服务队”悄然发生着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五个老汉的联盟,而是融入了年轻的血液和现代的思维。林晓辉成了团队的“技术顾问”和“对外联络员”。传统的经验手艺,与现代的图示化管理、网络化宣传相结合,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他们接到的活计类型也开始多样化,从单纯的修补,扩展到一些小型的、有设计感的室内改造。虽然规模依旧很小,但路子越走越宽。林守成感到,这棵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老树”,终于发出了充满生机的新枝。这新生,不仅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两代人打破隔阂、相互理解、携手前行的开始。
(第十九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