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盘剥
第一节:意外的“机遇”
在劳务市场连续蹲守了快半个月,林守成几乎快要绝望了。就在他准备放弃,琢磨着是不是该回老家那几亩荒地里再想想办法时,一个看似转机出现了。
那天上午,一个穿着皮夹克、戴着金链子的中年男人开着一辆半旧的桑塔纳停在了市场口。他没像其他雇主那样吆喝,而是慢悠悠地下了车,目光像鹰隼一样在人群中扫视。他身边跟着个瘦小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个笔记本。
“手底下有老师傅吗?瓦工、木工都行,要熟手,长期活儿,在县开发区!”金链子男人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死水潭,顿时引起了骚动。长期活儿!这在零工市场简直是天方夜谭。人群立刻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推销自己。
林守成的心也活络了一下。县开发区,听起来像个正经地方。他挤上前,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沉稳:“老板,我是老瓦工,带过班,贴砖、砌墙都没问题。”
金链子男人上下打量了他几眼,重点看了看他的手——那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净水泥灰的手,是手艺人的标志。“老师傅,怎么称呼?”
“姓林,林守成。”
“嗯,看着是实在人。”金链子男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看似和善的笑容,“我姓胡,大伙儿都叫我胡老板。这样,我这儿确实缺熟手,一天一百五,工地在县里,包住,吃饭有食堂,自己掏钱,但便宜。就是得签个简单的协议,干满一个月,额外有奖金。怎么样,有兴趣吗?”
一天一百五!还包住!这条件比在镇上打零工强太多了。周围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林守成心里盘算着,虽然要去县里,但包住的话,就能省下每天来回的车费和时间,一个月下来,能攒下不少。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点了点头:“成,胡老板,我干。”
第二节:协议背后的陷阱
胡老板让那个拿笔记本的年轻人(后来知道是他外甥,叫小刘)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劳务雇佣协议》。协议条文很简单,主要就是写了工作内容、日薪一百五、干满一个月有三百块全勤奖。但下面有一行小字,写着“工人自愿缴纳五百元工具押金及诚信保证金,工期结束后无损坏工具、无违规违纪行为,全额退还”。
林守成识字不多,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他有点犹豫:“还要交押金?”
胡老板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老林,规矩嘛!厂里的工具都贵,怕有些人干两天拿着工具跑了,理解一下。你放心,干满一个月,连奖金带押金一分不少你的!我胡老三在这片混,讲的就是个信誉!”
旁边已经有几个急于找活的人,爽快地交了钱,按了手印。小刘不耐烦地催促:“快点啊老师傅,车等着呢,人齐了就发车。”
林守成看着那五百块钱,那是他前几天干零工和从家里带出来的最后一点积蓄。但想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他咬了咬牙,从内衣口袋里掏出那个包了好几层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数出五百块,递了过去,然后在协议上按下了红手印。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丝稳定的希望。
第三节:开发区的“工厂”
一辆破旧的中巴车,拉着林守成和另外七八个招来的工人,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来到了所谓的“县开发区”。这里并非想象中厂房林立的现代化园区,而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边缘处有几个临时搭建的彩钢瓦工棚。所谓的“工厂”,其实是一个私人承包的小型建材加工点,主要生产水泥预制板。
住宿条件极其简陋,工棚里是大通铺,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空气污浊不堪。食堂的饭菜寡淡无味,价格却并不像胡老板说的那么“便宜”。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他们发现,之前招工来的工人,有不少已经在这里干了一段时间了,个个面色憔悴,眼神麻木。
第四节:克扣与欺压
工作强度极大。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工,搬运沉重的水泥、砂石,操作震耳欲聋的搅拌机,直到天黑才收工。所谓的瓦工手艺,在这里根本用不上,纯粹是卖苦力。而那个“一天一百五”的工钱,也变成了镜花水月。
工头发工资不是按天,而是压着半个月,说是“规矩”。等到半个月后发薪日,拿到手的钱却少得可怜。小刘拿着账本,一项一项地扣钱:伙食费、住宿费、水电费、工具磨损费……名目繁多。算下来,一天能拿到七八十块就算不错了。有人质疑,胡老板把脸一沉:“协议上写得很清楚,这些都是成本!不想干可以走人,押金和没结的工钱,按违约处理,一分没有!”
大家这才想起那份根本没看清的协议,悔之晚矣。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吵嚷起来,胡老板身边立刻会出现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眼神凶狠地盯着闹事者。在这种偏远地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林守成也试图找胡老板理论,胡老板却拿出协议,指着那行关于“诚信保证金”的小字说:“老林,你带头闹事,这就叫违规违纪!这押金你还想要?老老实实干满一个月,我把剩下的工钱结给你,就算对得起你了!”
第五节:逃离
干到第三周,林守成彻底明白了,这就是个黑心作坊,专门坑骗他们这些找不到活路的中老年农民工。所谓的长期工作、奖金,全是诱饵。继续干下去,不仅挣不到钱,身体也会垮掉。
一天夜里,他趁着守备不严,和另外两个同样醒悟过来的工友,连铺盖卷都没敢拿,只带着随身的一点东西,偷偷翻过工棚的矮墙,沿着漆黑的土路,拼命往有灯光的地方跑。直到看见国道上的车灯,才敢停下来喘口气。回头望去,那片吞噬了他们血汗钱的工棚,已经隐没在沉沉的夜色里。
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三个人沿着国道走了大半夜,才搭上一辆好心货车的顺风车,回到了镇上。站在清冷的新村路口,林守成感到一阵阵发冷。不仅是因为夜寒,更是因为人心的险恶。他以为自己闯荡半生,早已见识过风浪,却没料到,在这离家乡不远的地方,会被如此赤裸裸地盘剥和欺骗。
那五百块押金和近二十天的苦力,就像一场噩梦。他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赔光了本钱,还差点把身体搭进去。这种被愚弄、被榨取的屈辱感,比在劳务市场无人问津更让他感到刺痛和绝望。路,仿佛越走越窄,越走越黑暗。
(第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