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寻路
第一节:镇上的劳务市场
清晨五点半,天才蒙蒙亮,新农村的寂静就被零星的关门声和脚步声打破。林守成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揣了半个冷馒头,融入了一股沉默的人流。人流的方向,是镇子中心的十字路口——一个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劳务市场。
这里没有招牌,没有职介所,只有黑压压一片攒动的人头。大多是和林守成年纪相仿的中老年男人,也有少数面色黧黑、眼神怯生的妇女。他们或蹲或站,或靠着墙根,脚边放着简单的工具袋:瓦刀、抹子、锄头、或者只是一双磨破了的劳保手套。每个人都像商品一样,等待着被挑选。
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烟草的辛辣和清晨的寒气。交谈声低而杂乱,交织着各地方言。林守成找了个不显眼的角落蹲下,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焦虑和期盼的脸。这些面孔如此相似,都是被土地抛弃、又被城市驱赶后,汇聚到这里的同类。
第二节:等待与竞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大亮,街上的店铺陆续开门,但雇主的影子却寥寥无几。偶尔有一辆小货车或摩托车停下,车窗摇下,探出一张精明的脸。
“要两个人,搬水泥,一天八十,管中午一顿饭!”
声音刚落,人群便像潮水般涌过去,瞬间将车子围得水泄不通。
“我!我去!”
“老板,我有力气,啥都能干!”
“七十也行!七十!”
林守成也跟着挤了几次,但他年纪大,身材也不算魁梧,总是被更年轻、更壮实的后生挤到外围。他看着那些雇主挑剔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在人群中扫视,优先挑选那些看起来最能吃苦耐劳的。价格被压得极低,条件苛刻,但依然人人争先恐后。在这里,劳动力廉价得让人心寒。
一个包工头模样的人,需要两个熟练的瓷砖工。林守成心里一动,挤上前去。
“老师傅,贴瓷砖会不?一天一百二。”包工头问。
“会!干了十几年了。”林守成赶紧回答。
包工头打量了他几眼,尤其在他花白的鬓角和眼角的皱纹上停留了片刻,摇了摇头:“老哥,不是不信你手艺,主要是这活儿要爬高上低,赶工期,强度大……你这年纪,怕是顶不住。我还是找个年轻点的吧。”说完,他指向了旁边一个三十出头的汉子。
林守成张了张嘴,想说自己经验老到,干活仔细,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知道,在这种地方,年龄就是原罪。一股无力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空有一身手艺,却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节:零工之苦
快到中午时,他才勉强接到一个活:给镇郊一家盖房的人家清理建筑垃圾。没有谈价钱的余地,主人一口价,六十块,不管饭,干完付钱。
活儿又脏又累。拆下来的碎砖烂瓦、凝固的水泥块、还有各种废弃的包装材料,需要一锹一锹装到手推车里,再推到几百米外的土坑里倒掉。灰尘弥漫,呛得人直咳嗽。半天下来,林守成的腰就像断了似的疼,胳膊也抬不起来了。
主人家站在旁边,不时指指点点,嫌弃他们干得慢。结账时,还故意扣了十块钱,说是垃圾没清理干净。林守成想争辩几句,一起干活的老汉拉住了他,低声说:“算了,能拿到钱就不错了,惹毛了他,一分钱不给,你也没处说理。”
捏着那五十块钱,沾满了灰土和汗水,林守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这比他当年在大型工地上带班、指挥若定要累得多,不是身体的累,是心累。这种毫无保障、任人宰割的零工,就像在乞讨。
第四节:希望与失望
劳务市场里也流传着一些“大活”的消息。比如,听说县里要修一条通往邻省的水渠工程,需要大量工人;又比如,市里某个开发区在建工厂,正在招工。这些消息像兴奋剂一样,短暂地刺激着麻木的人群。
有人结伴去县里打听,往往失望而归。不是要求高中学历、45岁以下,就是需要熟练操作某种他们听都没听过的机器。即使有合适的岗位,也早已被各种关系户占据。他们这些年纪大、没学历、只有一把力气的“老农民工”,被远远地排除在外。
林守成也试着给以前在工地认识的一些小包工头打电话。电话那头,要么是无奈的叹息:“老林,现在到处都停项目,我自个儿都闲着哩!”要么是含糊的推脱:“等有活了肯定找你……”然后便没了下文。他那个用了多年的翻盖手机,通讯录里存着的名字,一个个都变成了打不通的号码或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第五节:归途的迷茫
傍晚,林守成拖着灌了铅的双腿回到新村。劳务市场的人群早已散去,只留下满地烟头和纸屑。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冰冷的水泥路上晃动,显得格外孤单。
推开家门,王桂芹正在狭小的厨房里忙活。看到他一身尘土、满脸疲惫的样子,什么都没问,只是默默地给他打来洗脸水。桌上摆着简单的晚饭:一碗清汤面,一碟咸菜。
“今天……怎么样?”王桂芹还是忍不住轻声问了一句。
林守成摇了摇头,扒拉了几口面条,食不知味。“年龄大了,没人要了。”他声音沙哑,带着深深的挫败感。
窗外,新村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却照不亮他心中的晦暗。他离开了土地,来到了镇上,以为能找到一条活路。却发现,这条路比他想象的还要狭窄、崎岖。劳务市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这一代打工者残酷的现状:青春已逝,技能过时,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未来的路在哪里?难道就只能这样每天去劳务市场碰运气,靠着偶尔的、廉价的零工勉强糊口,直到彻底干不动的那一天?一种巨大的迷茫和焦虑,像夜色一样,将他紧紧包裹。
(第四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