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居
第一节:搬迁通知
回乡的第三天,寒意还未从林守成的骨缝里散去,村支书老陈就踩着院子里未化的薄霜上了门。老陈也老了,背佝偻得厉害,但脸上却带着一种与这破败村庄格格不入的、近乎亢奋的神采。
“守成回来了?正好!”老陈搓着粗糙的手,哈出的白气在清冷的空气里一团团散开,“镇上下了死命令,咱们村是最后一批,腊月前必须搬完!‘合村并镇’,这是大政策,板上钉钉的事!”
王桂芹给老陈倒了碗热水,忧心忡忡地站在炕边。林守成沉默地听着,心里那点刚回家的微弱暖意,瞬间被这消息浇得透心凉。他听说过这个政策,邻村去年就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了自己头上。
“搬?往哪搬?”林守成的声音干涩。
“镇上统一建的新农村,楼房!亮堂着呢!”老陈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宣传纸,上面印着几排整齐的、贴着白瓷砖的楼房,像火柴盒一样排列着,“一家一套,按老屋的面积折算,多退少补。咱这老房子、院子,折算下来,怕是还得贴补些钱才能拿到钥匙。”
“这祖祖辈辈的根,就这么算了?”林守成看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树干粗壮,要两人才能合抱,是他爷爷辈种下的。
“根?”老陈苦笑一声,指了指四周,“守成,你看看,这村里还有根吗?人都走光了,地也荒了,留着这空壳子有啥用?政策来了,咱小老百姓能拧得过?”
老陈又压低了声音:“再说,镇上说了,不搬的,以后啥福利都没有,合作医疗、养老钱,都难说。咱这把年纪,还能指望啥?”这话像一根针,扎在了林守成和王桂芹最柔软的地方。
第二节:最后的年关
这个年,过得凄惶而忙碌。村子里仅剩的十几户人家,像被惊扰的蚂蚁,开始慌乱地收拾家当。那些带不走的石磨、破旧的农具、传承了几代人的老式柜子,都被随意丢弃在院子里,任凭风吹雨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仓皇离别的味道。
除夕夜,林守成和王桂芹对着祖先牌位上了香。昏黄的灯光下,牌位上的名字显得格外肃穆。他们就要离开这片祖先世代居住的土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和不安萦绕在心头。外面的鞭炮声稀稀拉拉,远不如往年热闹,反而更衬出山村的死寂。
王桂芹默默收拾着东西,拿起这个,放下那个,每一样都似乎连着一段记忆。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是当年她嫁过来时的陪嫁;一本泛黄的农历,上面还记着多年前的农事……这些在城市人看来是垃圾的东西,却是他们大半生的印记。
“都带不走啦。”王桂芹喃喃着,最终只收拾出几个包袱,装着衣物和一些实在舍不得丢的小物件。那几亩田地的承包合同,被她用塑料袋仔细包了好几层,塞在了包袱的最底层。
第三节:新村印象
开春后,雪刚化尽,搬迁的日子到了。镇上来了几辆破旧的卡车,拉走了人和那点可怜的行李。车斗里,人们挤在桌椅板凳、铺盖卷中间,沉默地看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在视野里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山梁背后。
所谓的新农村,位于镇子边缘,是一片突兀地矗立在农田之中的建筑群。几十栋三层小楼,整齐划一,墙面贴着刺眼的白瓷砖,在初春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楼与楼之间是硬化的水泥路面,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
林守成家分在二楼。打开房门,一股石灰和油漆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房子很小,两室一厅,厨房和卫生间窄仄得转不开身。雪白的墙壁,光洁的地砖,一切都崭新、陌生,没有丝毫烟火气。站在阳台上望去,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
王桂芹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脸上没有乔迁新居的喜悦,只有无所适从的茫然。“这……这咋做饭?灶台呢?”她看着那个小小的燃气灶台,手足无措。习惯了土灶大锅,这现代化的器具反而成了负担。
左邻右舍陆续搬来,多是熟面孔,都是从各个山村迁过来的。见面打招呼,不再是“吃了吗?”、“地里忙啥?”,而是“你家补贴了多少钱?”、“这楼道里的灯坏了找谁修?”。话题围绕着水电费、物业费(虽然还没正式收)、以及未来的生计。
第四节:断根之惑
安置点没有土地。仅有的几分菜地,早在规划时就被镇上的干部和有关系的人瓜分完了。对于林守成这样的老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像鱼离开了水,鸟折断了翅膀。他每天习惯性地早起,却发现自己无事可做。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那片不属于自己的田野,心里空落落的。
他试着在楼下的空地上开了一小片荒,想种点葱蒜,却被物业管理人员制止,说影响整体环境。他那双摆弄了半辈子泥土、布满老茧的手,如今只能无所适从地搓着,找不到安放之处。
傍晚,他常常一个人走到新农村的边缘,蹲在田埂上,看着别村的农民在田间劳作。那种与土地的联系,那种春种秋收的踏实感,曾经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如今,他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却像一棵被移栽到水泥地上的老树,水土不服,日渐枯萎。
王桂芹也同样不适应。她不会用燃气灶,差点引发火灾;她习惯了大嗓门在院子里喊人,现在关起门来,连对门邻居的动静都听不见,感到无比的孤独。她怀念老屋那个可以晒太阳、喂鸡、和邻居唠嗑的院子,那里虽然破旧,却有烟火气,有人情味。
“守成,咱这算是进城了?”晚上,王桂芹躺在床上,望着陌生的天花板问。
林守成沉默着。进城?他们只是从荒芜的山村,搬到了另一个看似整齐、实则更让人迷茫的“孤岛”。这里离土地更远,离真正的城市生活也同样遥远。他们成了脱根的浮萍,悬在了城乡之间的夹缝里。
楼下,传来几个同样睡不着的老汉的咳嗽声和叹息声,在这寂静的新村里,显得格外清晰。这一夜,许多扇窗户后面,都亮着失眠的灯,都有一颗为未来而焦虑的心。
(第三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