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
“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
其中,大家普遍认为:运动是对身体最好的投资。
它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和场地,一双运动鞋,一片空地,就能让孩子们动起来。
但事实上,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
芝加哥有一所中学曾实施了“零时体育计划”。
即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时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
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为什么“浪费”时间在科学的体育运动或者跑步上,孩子各方面能力反而有所提升呢?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
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所以,一些不愿意运动的孩子会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越不运动越低落、消沉,打破怪圈的最好办法是去“挥洒汗水”——穿起跑鞋狂奔,拿起球拍挥打。
这也是目前小学阶段,普遍增加体育课时量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些学校开始搞空竹、舞龙一类的兴趣班,很有意思。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和运动相关的,学校搞出来一些创新绝对是好事。
如果让你去形容一个爱运动的孩子,脑海中可能会浮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
阳光。
仔细观察,凡是身边那些学霸,以及出类拔萃的人,都特别热爱运动。
因为这类孩子的目标感、耐力,追求一件事的专注力和持久度都是很强的,这些品质都可以迁移到学习之中。
以下这三种运动,可以给孩子的大脑“施施肥”:
1、没精神——打羽毛球/乒乓球
打羽毛球不仅能让孩子身形越来越漂亮,而且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因为这类小球运动需要快速判断球的轨迹和对手动作;
大脑需持续处理视觉信息并指挥肢体反应,能锻炼反应速度、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2、记性差,忘性大——去游泳
如果孩子最近记性变差,脑子转不动,那么不妨就去游泳。
因为游泳这类水中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大脑获得更多氧气和营养。
同时游泳时的动作协调和呼吸控制,也能提升大脑对身体的支配能力,缓解压力、改善记忆力。
3、脑子总是转不动——打篮球、踢足球
你以为打篮球只是跑跑跳跳、投投篮?
实际上,在球场上的每一个瞬间,孩子都需要进行“高速大脑演算”。
因为这些是团体运动,过程中不仅会锻炼肢体灵活性,还因为需要在团队中快速决策、配合队友。
尤其是像足球这种团体运动,还能锻炼沟通协作和抗压能力,并且这种“动”补充了阅读的“静”所欠缺的互动与情商培养。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打两次以上篮球的孩子,在注意力测试中平均分数高出不运动同龄人23%。
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
长期坚持运动的孩子,不仅健身同样健脑,还可以提升反应速度、专注力,让思维“转得快”。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记得不要让孩子成天闷在家里读书了,时常把孩子“赶出去”跑跑再学习,会事半功倍。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
如果身体不舒服,比如感冒发烧了,就一定要先休息,完全养好再运动。
“我学习之前会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七楼,然后爬完之后再去啃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发现接受度会提高,思考的时候,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更容易记忆。”
这就是“运动+学习”的模式,其中,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更为关键。
比如,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阅读、做题、背诵或者写作和编程等,脑子会越用越灵活。
孩子的大脑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所以,让孩子爱上运动,让运动的习惯伴随他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想了解更多超脱世俗意义的学习方法,可以持续关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