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曼妮的71棵树令
诗/峻刚行者(陕西)
记得曼妮想画白桦树,她脑袋里
转过三四棵白桦的影子
已转到我的脑子。窗外黎明的光
和她蘸起的白色颜料
这个物种,需要飞翔的东西
穿过,曼妮选择了
咏叹调的墨黑的粉刺
凸起物的歌唱和它的锋线
真实性
否则爱情有点太轻浮
要把梦记下来,记下来
曼妮的叠成一棵树的71棵树
曼妮是从正面看舞台剧的
她有一棵,我是从侧面看的
71棵白桦树树会飘起来
高低胖瘦都不一样,在她
选择之前,她心中无数个犹豫的自己
真实性,一个曼妮
正经过她排起来的白桦树
穿过像白天的黑夜
2025.09.11
诗人简介:
峻刚行者,本名孙峻刚,男、70后,岐山人。做过工人、报刊编辑、地产营销人。在《诗刊》《星星》《延河》《辽河》等报刊发表诗作。出版印行诗集《第四人称》《樱花很美》《辞:自画像》《忐忑的善意》《正发生的关系》等。获第六届“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奖。居西安。
龙洋读诗:
◎发给诗人的初读印象
峻刚好。你的这首诗,有超凡脱俗的创意,也具备氤氲不散的诗意。读后让人不由自主地踏入如梦似幻的心灵之旅。
诗中意象宛如精灵般,肆意穿梭现实与幻想的边缘。“白桦树”是核心意象,它恰似一根无形丝线,巧妙串联起“咏叹调的墨黑的粉刺”等看似荒诞不经却又暗藏玄机的组合。奇特的意象组合搭配,瞬间打破现实与幻想的固有边界,构建出神秘莫测的梦境,让读诗的人仿佛置身于光怪陆离的异次元空间。
视角转换,犹如精妙绝伦的魔术表演。曼妮的正面凝视与“我”的侧面打量相互交织、相得益彰。71棵形态各异,飘逸灵动的白桦树,是梦境里无数个可能的具象化呈现,梦境的多元与不确定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惊喜与震撼。
语言运用上,这个诗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大胆实验实践。不同性质词汇的奇妙杂糅,仿佛一场词汇的狂欢派对,赋予诗以独特的表现张力与节奏韵律。每个字词,都是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动人心弦的诗歌乐章。
以“梦境”为引,深入探寻“真实性”背后所隐藏的爱情或其他情感本质。曼妮对独特意象的执着选择,透露出她对真挚情感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看似跳脱荒诞的表述之下,实则隐藏着对现实的深刻隐喻与哲思。这引领着读诗人在思维的跳跃中感受奇妙与惊喜,于深度的思索里领悟爱情与自我的真谛。
龙洋,2025.9.24中午
◎虚实变幻中生长的生命之树
——再读峻刚行者诗《梦境-曼妮的71棵树令》
文/龙洋(陕西)
峻刚《梦境-曼妮的71棵树令》,以梦境为原始画布,用意识流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关于自我、创作与真实性的超现实画卷。这首诗,打破现实与幻境的边界,在"白桦树"的意象根系上,缠绕着记忆的触须、创作的阵痛与存在的哲思。其诗意建构如棱镜般折射出多重光华;诗的呈现则妙在于梦境逻辑与绘画性语言的交响里,构建起独特的心理时空诗意美学。前面,我曾写出过一个初读文字。以下,将尝试从诗意主旨及呈现特色两个层面,再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诗意主旨:自我镜像的裂变与真实性的重构
峻刚这首诗作,以"71棵白桦树"的意象裂变作为叙事线索,暗喻个体意识在创作与存在中的多重面相。
开篇,"三四棵白桦的影子"到"叠成一棵树的71棵树"的数字跃迁,并非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曼妮内心"无数个犹豫的自己"的具象化——每棵树都是一个未被驯服的自我可能性,"高低胖瘦都不一样"的形态差异,恰是人类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永恒摇摆的生存状态。诗人峻刚行者这里以双重视角切入:"她有一棵,我是从侧面看的71棵",这两种视角的张力在于揭示了存在的相对性:曼妮作为"正面看舞台剧"的亲历者,将自我浓缩为完整的"一棵";而旁观者"我"却窥见了她内心未被整合的71种生命潜能。这种"一"与"多"的辩证,使白桦树脱离植物学范畴,成为个体精神森林的隐喻。
"真实性"的三次复现,构成诗的重要精神锚点。第一次"真实性/否则爱情有点太轻浮",将创作的真实性与情感的重量相勾连,暗示修饰性的"咏叹调的墨黑的粉刺"可能是对本质的遮蔽;第二次"真实性,一个曼妮"则在自我复数化的背景下,强调自我的不可消解;而贯穿全诗的创作行为(蘸颜料、叠树影、排树列),实则是对"真实性"的实践探索——当曼妮最终"经过她排起来的白桦树",她穿越的不仅是梦境的迷宫,更是对自我多重性的接纳与确认。这里的"真实性"绝非单一的确定,而是承认混沌、犹豫与矛盾的存在本相,正如"71棵树"的共存状态,本身就是对生命复杂性的尊重与思索。
(二)诗意的呈现特色:梦境语法与创作行为视觉化转译
峻刚以梦境的非线性逻辑作为结构骨架,借助意象的跳跃、叠加与悖论组合,构建起了独特的心理时空。开篇,"窗外黎明的光/和她蘸起的白色颜料"的并置,瞬间折叠了物理时空(黎明)与创作时空(颜料),白桦树的自然白色与颜料的人工白色,在视觉上重叠,使意识流动获得了可感知的色彩质感。而"墨黑的粉刺"与"锋线"的意象碰撞,则刻意打破着传统诗的唯美主义审美:"粉刺"带着身体的痛感与不完美,却比光滑的"锋线"更接近生命的原始肌理,这种粗粝感的植入,让梦境摆脱了虚幻的轻盈,获得了可触摸的存在重量。
这首诗的语言,充满绘画创作的动作与过程感。"蘸起"颜料的准备、"叠成"树影的建构、"排起来"的秩序化,一系列创作动词(蘸、叠、排)构成"纸上森林"的生成轨迹,而"飘起来"的动态意象,又赋予静态绘画以超现实的轻盈,形成动静相生的视觉张力。尤其是"要把梦记下来,记下来"的反复咏叹,既是对梦境易逝的焦虑,也暗合了诗创作的本质——语言对意识流动的捕捉,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结晶。
结尾"穿过像白天的黑夜",以悖论修辞收束全篇,将白昼的明晰与黑夜的暧昧熔铸一体,恰似曼妮穿越自我镜像森林时的精神状态:既清醒又迷茫,既真实又虚幻。这种"白昼的黑夜"正是现代人精神处境的隐喻——我们永远在自我与他者、确定与未知的交界处行走。而诗,就是曼妮手中那支蘸着"黎明的光"的画笔,在"白天的黑夜"里,为71棵摇曳的自我之树,勾勒永不褪色的年轮。
峻刚行者这首诗,以"71棵白桦树"为支点,撬动了对创作本质、自我认知与存在真实性的深层思考。在虚实交织的梦境画布上,每一棵摇曳的树影都是一个未完成的自我,每一次犹豫都是生命生长的暗喻与象征。尽管峻刚在诗里最终没有给我们提供出现成答案,却展示出他自己的一种生命方法论——承认自我的复数性,接纳存在的混沌性,在"一棵"与"71棵"的辩证中,让生命如白桦林般自由生长。或许,这正是这首诗的终极普遍意义所在:不是提供确定性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在语言的光中,看见自己内心那片摇曳的、未被驯服的森林。
2025.9.25夜再读
读诗人简介:
龙洋,60后,陕西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级教师,亦诗亦文亦评。有诗词、小说、散文、评论作品发表于《绿风》《辽河》《散文选刊》《中国诗人》《荆州日报》《珠海特区报》《长江诗歌》等报刊。入选多部读本,偶有获奖。著有诗文合集《陕西诗人龙洋》《天龙阁诗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