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薪火相传
纪念碑矗立起来之后,慢牛坡真正成为会宁县乃至甘肃省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战斗遗址,而是升华为一个精神符号,一个承载着忠诚、信念、牺牲与坚守的文化地标。
每年的清明、七一、八一,以及慢牛坡战斗纪念日,这里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瞻仰者。有穿着整齐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在老师带领下举行入队仪式,稚嫩的宣誓声在山坡上回荡;有朝气蓬勃的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团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有刚入伍的新兵,在此接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洗礼;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普通游客,在此驻足凝望,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栓柱老了,他的头发变得花白,腰背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挺直。但他依然是慢牛坡最忠实的守护者和最特殊的讲解员。他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汉子,当面对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时,他会主动打开话匣子。
他讲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战斗经过。他讲的,是那个血火交织的夜晚,父亲姜启容如何被红军战士的托付打动;是那口沉甸甸的松木棺材,如何在寒夜里被抬上慢牛坡;是十几年间,父亲如何应对保安团的搜查、如何在风雪夜接待掉队红军、如何在酷刑下坚守秘密;是那块“革命堡垒户”牌匾背后,沉甸甸的荣光与艰辛。
他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他指着那块黑石头,讲述父亲日夜守望的身影;他抚摸着纪念碑的基座,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他的故事,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让遥远的英雄变得可感可触。许多听他讲解的人,都是流着泪离开慢牛坡的。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栓柱的儿子,姜家的第三代,姜建国,一个在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回到家乡。他没有像父辈那样务农,而是凭借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在县里的支持下,在慢牛坡旁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红色记忆展览室”。
展览室里,不仅有关于慢牛坡战斗的图文资料,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实物:姜启容当年用过的旱烟袋、那本鲜红的“革命堡垒户”证书(复制品)、王树堂画的那张简陋的草图(复制品)、李凤清前来迎灵的老照片……姜建国用心搜集着与慢牛坡相关的点点滴滴,用现代的方式讲述着祖父和父亲的故事,也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传奇。
栓柱看着儿子的举动,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守护的接力棒,已经在无声中传递到了下一代的手中。这种守护,不再仅仅是拔草看坟,而是用一种更主动、更富创造性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慢牛坡上,松柏更加苍翠,纪念碑在雨水中洗刷得格外洁净。栓柱在儿子的搀扶下,和前来祭扫的人群一起,向烈士敬献鲜花。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咿呀学语的孩童。
望着这绵延不息的人流,栓柱仿佛看到了一种比石碑更永恒的丰碑——那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民心。慢牛坡的硝烟早已散尽,姜启容那样的老一代守护者也已远去,但故事还在传颂,精神还在延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慢牛坡,这座用鲜血和忠诚铸就的丰碑,连同它背后那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必将如同坡上的松柏,岁岁常青,永远屹立在人民的心中,照耀着未来前行的道路。
(第二十章 完)
(全书完)
——
后记
当为《慢牛坡战役》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天色已近黄昏。笔尖离开稿纸的瞬间,心中涌起的并非如释重负的轻松,而是一种与笔下人物、与那片黄土地难以割舍的缱绻之情。
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一次对会宁革命历史的深度探访。当我在慢牛坡那座青灰色的纪念碑前肃立,抚摸着冰冷而庄严的碑身,聆听当地老人用浓重乡音讲述起姜启容这个名字和他守护烈士墓的故事时,一种强烈的历史震撼和创作冲动攫住了我。那不仅仅是一场伏击战的军事意义,更是一段跨越数十年、由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用生命书写的,关于承诺、信义和坚守的史诗。这远比任何虚构的情节都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创作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慢牛坡战斗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指挥员及战斗结果等核心史实,均严格依据档案文献和权威史料。而姜启容老人守护墓地的艰辛历程、其家庭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以及诸多细节描写,则是在尊重历史真实和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文学提炼和艺术加工,旨在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感。我试图做到的,不仅是还原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捕捉那种在极端困境下,普通人心灵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和信仰力量。
感谢会宁这片英雄的土地,感谢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素材的党史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姜启容老人的后代。是他们无私的分享,让那段峥嵘岁月得以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要感谢那些无名英雄,他们的沉默与坚韧,是这部小说最深厚的精神底色。
希望《慢牛坡战役》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小说,更能成为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姜启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以及他对信念至死不渝的守护,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精神坐标,永远不应迷失。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愿慢牛坡的故事,能如涓涓细流,流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我们在铭记先烈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作者
于黑窑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