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丰碑永矗
一九八六年的秋天,比往年似乎来得更庄重一些。慢牛坡上,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崭新的纪念碑巍然矗立起来。碑身用本地开采的青灰色花岗岩砌成,高大、肃穆,在秋日澄澈的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碑体正面,镌刻着十个遒劲有力、涂着鲜红油漆的大字:“慢牛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座四周,环绕着苍翠的松柏,象征着烈士精神万古长青。
揭碑典礼的日子选在了十月二十八日——慢牛坡战斗爆发整整五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慢牛坡前人山人海,气氛隆重而热烈。来自省、地、县的各级领导、驻军部队代表、老红军战士及其后代、学校师生、各界群众数千人,汇聚于此,共同缅怀先烈,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会场布置得庄严简朴。主席台就设在纪念碑前,台下方阵整齐。当各级领导和特邀嘉宾走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些嘉宾中,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经过多方寻找、特邀前来参加典礼的慢牛坡战斗的亲历者或其后代。虽然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了沧桑,但当他们凝视着那座崭新的纪念碑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烽火硝烟。
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五星红旗在纪念碑旁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全体与会者向在慢牛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默哀,哀思如潮,漫过山坡。
县委书记主持典礼并致辞。他回顾了五十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战斗,阐述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重大意义:“……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柴洪宇师长和数百名红军指战员的英勇牺牲,更是为了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接着,一位来自省军区的老首长讲话。他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地追忆了红四方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和在会宁地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高度赞扬了慢牛坡战斗为掩护主力西渡黄河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他的讲话,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请战斗亲历者代表发言。一位被搀扶着走上讲台的老红军,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当年伏击战的细节,讲到战友们如何英勇冲锋,讲到柴师长如何壮烈牺牲……老人的讲述虽不连贯,却充满了真实的震撼力,台下许多人听得热泪盈眶。
随后,主持人用庄重的声音宣布:“下面,有请烈士墓守护者、‘革命堡垒户’姜启容同志的后代——姜栓柱同志,为纪念碑揭幕!”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站在纪念碑侧方的栓柱身上。年过半百的栓柱,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干净的中山装,脸上带着紧张而又激动的红晕。在两名少先队员的陪同下,他稳步走到碑前,握住连接着覆盖纪念碑红绸的绳索。随着他用力一拉,巨大的红绸缓缓滑落,阳光下,“慢牛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十个鲜红的大字赫然呈现,熠熠生辉!
这一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献给长眠于此的英烈,也是献给姜启容、姜栓柱父子两代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诚信守!
揭幕仪式后,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缓步绕碑瞻仰,并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和鲜花。洁白的花朵,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
栓柱站在人群里,看着那座高大的石碑,看着父亲姜启容的坟茔和那块黑石头都被妥善地保护在纪念碑旁,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纪念群像。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欣慰。父亲一生的坚守,终于化作了这座永存的丰碑。慢牛坡的故事,将随着这座碑,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丰碑永矗,精神不灭。慢牛坡,从此真正地、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第十九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