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魂兮归来
李凤清和侄子柴骥的到来,让平静的慢牛坡再次成为情感的漩涡中心。县委高度重视此事,立即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配合李凤清同志完成迎取柴洪宇师长遗骨的相关事宜。经过商议,决定在正式起灵前,在会宁县城举行一个隆重的追悼大会。
追悼大会的会场设在当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的旧址——文庙大成殿前。这里本就是一块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圣地,此时更是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大殿前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柴洪宇烈士”,两侧摆满了各级党政机关、驻军部队、人民团体和各界群众敬献的花圈。白色的挽联在秋风中轻轻飘动,如同无数只寄托哀思的白鸽。
大会当天,天色阴沉,仿佛上天也在为英灵哀悼。县城里的干部、工人、学生、市民,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早早地就聚集在文庙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却秩序井然,鸦雀无声。一种凝重而崇高的情感在空气中弥漫。
姜启容被安排在会场最前排的位置,紧挨着李凤清和柴骥。他穿着一身崭新的、显得有些不合身的蓝色中山装,这是县政府特意为他准备的。佝偻的脊背尽力挺直,满是皱纹的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对即将与“老邻居”分别的不舍,更有一种夙愿得偿的释然。
上午九时,追悼大会正式开始。哀乐低回,悲恸的旋律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全体与会者默哀三分钟,缅怀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红军将领。
默哀毕,县委书记致悼词。他详细回顾了柴洪宇同志光辉的一生:从参加国民革命军,到投身中国共产党,再到长征路上英勇作战,直至慢牛坡战役壮烈牺牲。他高度评价了柴洪宇同志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我军的优秀指挥员”。
接着,杨师长代表部队讲话。他的声音沉痛而有力,讲述了慢牛坡战斗的惨烈和战略意义,追忆了与柴洪宇同志并肩作战的岁月。当他讲到“柴洪宇同志牺牲时,年仅三十岁,他把青春和热血永远洒在了会宁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时,台下响起了压抑的哭泣声。
轮到李凤清讲话时,这位坚强的女性强忍悲痛,走上主席台。她没有讲稿,声音哽咽却清晰:“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来接我的丈夫柴洪宇回家……二十二年了,我终于找到了他……”一句话,让台下无数人潸然泪下。她感谢了党和政府,感谢了会宁的人民,特别提到了姜启容的名字,她向着姜启容的方向深深鞠躬:“姜大哥,没有你,洪宇可能就尸骨无存了……你的恩情,我们全家永世不忘!”
最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工作人员将一个覆盖着鲜艳党旗的灵柩(里面安放着经过仔细清理、用新棺木盛殓的柴洪宇烈士遗骨),缓缓抬上主席台。李凤清和柴骥走上前,轻轻抚摸着灵柩,泪如雨下。
哀乐再次响起,起灵的时刻到了。灵柩被庄严地抬上等候在旁的汽车。车队缓缓启动,驶向县城外的公路,他们将把烈士的英灵护送回省烈士陵园安葬。
姜启民站在人群中,目送着车队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尽头。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放声痛哭,只是默默地流着泪,嘴里喃喃自语:“柴师长……回家啦……好好安息吧……”
追悼大会结束后,慢牛坡上的那座坟茔空了,只剩下修缮过的墓穴和那块默默屹立的黑石头。但姜启容依然每天都要上去坐坐。对他而言,柴师长的魂或许已经随着灵车远去,但慢牛坡上留下的记忆、信念以及那十一年生死相守的情义,却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永远不会消失。
魂兮归来,英灵安息。而慢牛坡的故事,和精神,却如同坡上的松柏,四季常青,万古流芳。
(第十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