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山河故人
慢牛坡烈士陵园建成后,成了会宁县一处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每逢清明、建党纪念日,都有干部、学生、群众前来扫墓祭奠,敬献花圈。坡顶上,柴洪宇师长的墓碑前,总是摆放着最新鲜的野花。
姜启容的生活,也仿佛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翻开了新的一页。政府给他家分了田地,虽然因为他年老体弱,主要靠栓柱和后来娶进门的儿媳操持,但总算能吃饱穿暖了。他那间破旧的窑洞也被政府出资修缮了一番,虽然依旧简朴,却不再漏风漏雨。
老人最常去的地方,依然是慢牛坡。他不像那些来瞻仰的人那样,在墓前肃立片刻便离开。他总是扛着一把小锄头,提着一个旧水罐,慢慢地走上坡,在陵园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他不是来祭奠,更像是来“打理”。他会仔细地拔掉烈士墓周围的杂草,给新栽的松柏树苗浇浇水,用粗糙的手掌拂去墓碑上的尘土。累了,就坐在柴师长墓旁那块熟悉的黑石头上,吧嗒几口旱烟,望着坡下那片已经恢复生机的土地,以及更远处蜿蜒的祖厉河,久久出神。
没有人打扰他。来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干部还是学生,都知道这位沉默寡言、腰背佝偻的老人,就是那个传说中守护烈士墓十一年的英雄。人们向他投去尊敬的目光,有时会有带队的老师请他给学生们讲几句当年的故事。
姜启容总是摆摆手,露出腼腆甚至有些窘迫的笑容,用浓重的乡音说:“没啥好讲的……都是过去的事了……柴师长他们,才是真英雄……”
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也复述不出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他所能描述的,只是那个血火交织的夜晚,那个年轻红军战士王树堂含泪的嘱托,那口沉甸甸的松木棺材,以及后来十几年间,风雪、搜查、牢狱、病痛带来的一个个具体的磨难。他的叙述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琐碎,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讲述,却往往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能打动人心。学生们听着,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和崇敬。
岁月不饶人。常年的艰辛生活和郁积的伤病,严重损耗了姜启容的健康。他的咳嗽越来越频繁,身体也愈发虚弱,走上慢牛坡的那段路,需要歇息的次数越来越多。栓柱和儿媳劝他在家休息,他却总是摇头:“没事,上去看看,心里踏实。”
一九五八年初秋,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县里来了通知,说有重要人物要来慢牛坡祭奠,让村里做些准备。人们猜测纷纷,不知来的是哪位首长。
这天上午,几辆吉普车卷着尘土开到了四百户村。从车上下来的人中,除了省里和地区的干部,还有一位穿着褪色军装、鬓角斑白、神情肃穆的中年女同志,她身边跟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眉眼间依稀有几分英武之气。
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当县里的领导陪同他们走上慢牛坡时,姜启容正像往常一样,在陵园里默默地拔着草。
“姜大叔!”县委书记远远地就亲切地喊道,“您看谁来了!”
姜启容直起腰,用手搭着凉棚望去。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个中年女同志脸上时,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僵住了。那张饱经风霜却轮廓清晰的脸,与他记忆中那张由王树堂描述、被他无数次想象的容颜,慢慢重合在一起……
那位女同志也看到了姜启容,她的脚步顿住了,眼神瞬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悲痛,有感激,有跨越时空的沧桑。她快步走到姜启容面前,未语泪先流,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调:“您……您就是姜启容大哥吧?”
姜启容手中的杂草掉落在地,他张了张嘴,干涸的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眼泪顺着深刻的脸颊沟壑滚滚而下。他认出来了,这是柴师长的遗孀,李凤清同志。她真的来了!像当年王树堂和他期盼的那样,来了!
“是……是俺……”姜启容哽咽着,只会重复这两个字。
李凤清紧紧握住姜启容粗糙得像树皮一样的双手,泣不成声:“姜大哥……谢谢您!谢谢您啊!洪宇他……在地下也能安息了……谢谢您替我们守了他这么多年……”她身边的年轻小伙子,是柴洪宇的侄子柴骥,也红着眼眶,向姜启容深深鞠躬。
原来,全国解放后,李凤清一直在多方打听丈夫柴洪宇的确切安葬地点。直到不久前,通过组织渠道,才终于找到了会宁县,确认了慢牛坡的情况,并得知了姜启容舍命护墓的感人事迹。此次她专程带着侄子前来,就是要迎取丈夫的遗骨,迁葬到正式的烈士陵园,同时也一定要当面感谢这位恩人。
坡上风大,吹动着李凤清花白的头发和姜启容破旧的衣角。两位老人,一位是烈士的亲人,一位是忠义的守护者,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泪水交织,跨越了二十多年的时空,汇聚在慢牛坡这座英雄的丰碑前。此情此景,让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山河依旧,故人归来。慢牛坡见证的,不仅是血与火的战斗,还有这穿越生死的、深沉如海的情义。
(第十四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