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丰碑永铸
解放军的到来,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彻底驱散了四百户村上空积压了十几年的阴霾。战士们帮村民挑水、扫地、修补残破的房屋,军医免费为生病的乡亲看病送药。那些曾经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保安团、地主恶霸,要么仓皇逃窜,要么被愤怒的群众揪出来清算。村子里的天,真的变了。
姜启容家那间破旧的窑洞,第一次迎来了这么多尊贵的客人。杨政委(现在应该叫杨师长了)和小刘,还有几位地方工作的干部,围坐在炕沿上,听姜启容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讲述这十一年来守护慢牛坡的点点滴滴。当他讲到如何应对保安团的搜查,如何在寒夜里接待掉队的红军,如何挺过赵保元的酷刑和迫害时,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
“姜启容同志,”杨师长紧紧握着他的手,眼眶湿润,“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坚守,代表了千千万万拥护革命、心向光明的老百姓!这座坟,守护的不仅是一位烈士的遗骨,更是守护了革命的信念,守护了人民的心!”
很快,会宁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政府做的第一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妥善安葬和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慢牛坡,这个承载着悲壮记忆的地方,被列为重点纪念地。
一九五一年清明前夕,一个庄严而简朴的仪式在慢牛坡举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驻军代表,以及四百户村和周边村庄的群众代表数百人,齐聚坡前。坡顶,柴洪宇师长的墓穴被小心翼翼地清理、修缮,用青砖砌垒,墓前立起了一块临时赶制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宇烈士之墓”。
在柴师长墓的周围,工作人员根据姜启容的指认和当年的战斗记录,尽力寻找并集中安葬了其他在慢牛坡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的遗骸,建立起一个整齐的烈士陵园。虽然很多烈士的姓名已无从考证,但他们的英魂,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归宿。
仪式上,杨师长代表部队发表了讲话,深切缅怀柴洪宇师长和牺牲的指战员,高度赞扬了他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县委书记则代表地方政府和人民,表示要永远铭记先烈功绩,继承先烈遗志,建设好新中国。
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修葺一新的烈士墓时,杨师长却郑重地请出了站在人群最前面、被栓柱搀扶着的姜启容。老人穿着一身虽然破旧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褂子,佝偻的身躯在春日的阳光下微微颤抖。
杨师长扶着姜启容,走到队伍前面,面对众人,声音洪亮地说:“同志们,乡亲们!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告慰英烈,除了要感谢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将士,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就是他——姜启容同志!”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姜启容身上。
“在那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年月里,是姜启容同志,不顾个人生死,不畏强暴压迫,以一介农民之躯,坚守承诺十一年,用生命保护了柴洪宇师长的遗骸,保护了这段珍贵的革命历史!他是我们老区人民的骄傲,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我们向他,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话音刚落,杨师长率先向姜启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紧接着,在场的所有军人、干部,乃至所有的群众,都自发地向着这位瘦小佝偻的老人,投去了充满敬意的目光,许多人用力地鼓起掌来。
姜启容哪里经历过这种场面,顿时手足无措,老脸涨得通红,浑浊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只是一个劲地摆手,嘴唇哆嗦着,想说点什么,却激动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只觉得,这十几年来受过的所有苦、所有罪,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栓柱站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被众人敬仰,年轻的脸庞上充满了自豪,也流下了热泪。
仪式结束后,县政府派人给姜启容家送来了粮食、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帮助他家改善生活。但姜启容最珍视的,是县政府颁发给他的一面锦旗,上面绣着“革命情深,义重如山”八个大字。他把这面锦旗端端正正地挂在了窑洞最显眼的墙壁上。
慢牛坡,从此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梁,也不仅仅是一个战斗遗址。它因为一场惨烈的战斗而闻名,更因为一位普通农民长达十一年的生死守护,而增添了一份深沉厚重的人文精神。战斗的丰碑是用烈士的鲜血铸就的,而守护的丰碑,则是用姜启容这样的普通人的信念和骨气垒成的。这两座丰碑,共同矗立在慢牛坡上,也矗立在人民的心中,历久弥新。
(第十三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