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暗流涌动
慢牛坡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土与血腥的气息顽固地缠绕着每一道山梁、每一道沟壑。红军主力部队的身影,已如退潮般消失在北方的群山之中,只留下这片刚刚经历生死搏杀的战场,和坡顶上那座不起眼的新坟。
姜启容站在自家窑洞前,望着远处寂静下来的慢牛坡,心头沉甸甸的。昨夜那震天的喊杀声、耀眼的火光,仿佛还在耳边轰鸣、眼前闪烁。他摸了摸怀里那张被王树堂泪水浸得有些模糊的草图,粗糙的指尖划过上面稚嫩却认真的线条,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压在了他这个普通农民的肩膀上。
“爹,那些兵……都走了?”儿子栓柱怯生生地探出头,脸上还带着惊魂未定的神色。
“走了。”姜启容叹了口气,“留下好些人……都埋在那坡上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尤其是那位长官,柴师长,就埋在坡东头那块黑石头下面。栓柱,你记牢了,这事儿,对谁都不能说,打死也不能说!”
栓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村里的日子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却在悄然弥漫。国民党军的搜索队开始像梳子一样,在战场周边的大小村落反复梳理。他们骑着马,端着枪,凶神恶煞地踹开农户的门,盘问每一个可能见过红军、特别是红军军官下落的人。
“有没有看见红军的大官?”
“有没有人帮红军埋过人?”
“说出来,有赏!窝藏不说,格杀勿论!”
冰冷的枪口抵在胸口,恶狠狠的威胁响在耳边。一些胆小怕事的村民,在威逼利诱下,或多或少说出了一些看到的情况:红军确实死了不少人,就地埋了;好像是有个当官的,埋在哪里……却说不真切。
姜启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每次看到国民党兵的马蹄扬起的尘土,他就赶紧让栓柱躲进地窖,自己则强作镇定地应付盘问。
“老总,俺就是个种地的,那天晚上枪响得吓人,俺们一家躲在地窖里,啥也没看见,啥也不知道啊……”他陪着笑脸,递上自家酿的、为数不多的浊酒。
国民党兵打量着他破旧的衣衫和满是老茧的双手,骂骂咧咧地抢过酒囊,搜刮走几只鸡,又奔向下一家。
危险不仅仅来自明处的搜索。村里有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姜老五,平日里就好打听东家长西家短,最近更是时常在慢牛坡附近转悠,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不知在琢磨什么。姜启容看见过他几次,心里隐隐不安。他听说,姜老五好像跟镇上的保安团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
这天夜里,姜启容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风声呜咽,听起来像是战场上冤魂的哭泣。他爬起来,摸黑走到慢牛坡下,远远望着坡顶那块在夜色中如同巨兽脊背的黑石头。柴师长的坟,安静地躺在那里。他想起王树堂那双含泪的、充满恳求的眼睛,想起那句“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迎取师长遗骨的”。
“不能让那些狗日的糟蹋了英雄的坟茔。”姜启容在心里暗暗发誓。
第二天,他扛着锄头,假装去坡上收拾被战火毁掉的几分薄田。他仔细勘察了柴洪宇墓穴周围的地形。光秃秃的坡顶,只有那座坟和那块黑石头,太显眼了。必须做点什么,把它伪装起来。
他想起离黑石头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雨水冲刷形成的浅坑,长满了茂密的蒿草。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形成。
接下来的几个夜晚,当月色被乌云遮挡,万籁俱寂之时,姜启容便带着栓柱,拿着铁锹和麻袋,像做贼一样,悄悄摸上慢牛坡。他们不敢点灯,只能凭借记忆和对地形的熟悉,在黑石头附近的区域,小心翼翼地堆起几个不起眼的小土包,又移栽了一些耐活的蒿草和荆棘。他们甚至故意在偏离真正墓穴的地方,弄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挖掘痕迹。
“爹,为啥要这样?”栓柱不解地问,小手被荆棘划出了血口子。
“傻孩子,这是为了保护柴师长。”姜启容压低声音,“要让那些坏蛋找不到真正的地方。以后就算有人问起,咱们就说红军死的人多,埋得乱,谁也分不清谁是谁了。”
与此同时,关于慢牛坡战斗和一位红军“大官”可能葬在此处的风声,也传到了会宁县城国民党驻军的耳朵里。敌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在师部里暴跳如雷。慢牛坡一战,他损失不小,却让红军主力溜走,这在他征战生涯中堪称耻辱。如今听说红军一名高级指挥官可能阵亡并葬在此地,他立刻动了心思。
“挖!就是把慢牛坡给我翻过来,也要找到那个共匪师长的尸体!”关麟征面目狰狞,“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找到了,曝尸三日,以泄我心头之恨!看以后还有哪个共匪敢跟我二十五师作对!”
一道密令从师部发出,要求当地保安团配合驻军,加大搜索力度,重点勘查慢牛坡区域,务必找到红军军官墓葬。
山雨欲来风满楼。慢牛坡上下,明暗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姜启容这个普通的农民,和他所守护的那座孤坟,被卷入了历史漩涡的暗流之中。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只知道,答应过那个红军小战士的事,拼了命也要做到。
(第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