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三国演义》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三国演义》的创作始终面临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虚构实现文学价值。章学诚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评价,既是对小说创作原则的精准概括,也揭示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事件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平衡上,更深刻反映在人物塑造、情节编排、主题表达等多个层面。
《三国演义》以《三国志》为史实基础,构建了三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从黄巾起义(第1回)到三国归晋(第120回),小说严格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例如,官渡之战(第30回)、赤壁之战(第49回)、夷陵之战(第84回)等重大战役的时间、地点、结果均与史书记载一致。这种时间框架的保留,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三国历史的真实脉络。
在空间上,小说描绘了从辽东到云南、从齐鲁到川陕的广阔地域,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地理格局。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路线,虽在细节上有所虚构,但整体方向与史实相符;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路线,虽为艺术加工,但基本符合荆州至洛阳的地理逻辑。这种空间的真实性,增强了小说的历史代入感。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定位,大多符合史实。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鼎立的缔造者,其政治地位与历史记载一致;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其治国才能与《三国志》中的评价相符;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其"恩若兄弟"的关系虽经艺术加工,但原型可追溯至史书记载。
即使是虚构情节较多的人物,其原型身份也未被颠覆。例如,周瑜虽被塑造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形象,但其东吴都督的身份与历史一致;张飞虽被赋予"黑脸"的戏剧化特征,但其勇猛善战的形象与史实相符。这种人物原型的保留,为艺术虚构提供了合理的起点。
《三国演义》在细节上大量运用虚构手法,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例如,"草船借箭"一节,史载为孙权行为,小说中却移植给诸葛亮,通过"大雾天""草船诱敌"等细节,突出了诸葛亮的智谋;"空城计"虽不见于正史,但通过"城门大开""琴声悠扬"等细节,塑造了诸葛亮临危不乱的形象。
在人物对话上,小说更是大胆虚构。例如,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台词,虽无史实依据,却通过极端化的语言,强化了其"奸雄"性格;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临终独白,虽为艺术加工,却深刻表达了其"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些虚构的细节,使历史人物从史书的平面记载中跃然而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形象。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关羽的"忠义"被推向极致,从"温酒斩华雄"到"单刀赴会",再到"刮骨疗毒",其勇武与忠义成为小说核心主题之一;诸葛亮的"智慧"被神化,从"隆中对"到"七擒孟获",再到"五丈原禳星",其神机妙算成为小说最富魅力的部分。
曹操的性格则被赋予更多矛盾性。史载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中通过"杀吕伯奢""梦中杀人"等情节,突出了其多疑与残忍;但同时保留了其"屯田制""官渡之战"等政治军事才能,使其形象既真实又富有戏剧张力。这种性格的夸张与典型化,使人物成为超越史实的文学符号。
小说在情节上大量运用虚构手法,以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和主题表达。例如,"桃园结义"虽无史实依据,但通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奠定了小说"忠义"的主题基调;"三英战吕布"虽为艺术加工,但通过"虎牢关前群雄逐鹿"的场景,展现了三国英雄的豪迈气概。
在战役描写上,小说通过虚构细节,强化了戏剧冲突。例如,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苦肉计""连环计"等情节虽为艺术加工,但通过层层铺垫,使"火攻"计划显得合情合理;"关羽华容道放曹"一节,虽无史实依据,却通过"义释"与"军令状"的矛盾,深化了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这些虚构的情节,使历史事件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骨架,通过虚构填充血肉,形成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例如,小说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严格遵循了史实中的时间、地点、结果,但通过"许攸投曹""烧乌巢"等虚构情节,增强了战役的戏剧性;在描写"赤壁之战"时,保留了孙刘联军抗曹的历史框架,但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虚构细节,突出了诸葛亮的智谋。
这种结构上的统一,使小说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文学的感染力。读者在感知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能被艺术虚构所打动,从而实现了历史传播与文学价值的双赢。
小说通过人物独白与他人评价,构建立体的人物形象。例如,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独白,虽为虚构,却深刻揭示了其性格;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言,虽为艺术加工,却表达了其仁德形象。
他人评价则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了人物特质。例如,小说通过"尊刘贬曹"的倾向,将刘备塑造成仁德之君,将曹操塑造成奸雄;通过"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的标签化评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种立体构建,使历史人物从史书的平面记载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学典型。
小说在主题表达上,既遵循历史规律,又通过艺术虚构赋予其道德评判与文化价值。例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主题,既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趋势,又通过"天下大事"的哲学思考,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忠义"主题则通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塑造,成为小说最富感染力的部分。
这种主题表达与历史规律的辩证升华,使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学经典。读者在感知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道德教化与人生智慧,从而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
《三国演义》通过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处理,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世界。在历史框架的保留上,小说严格遵循了重大事件的时间轴与人物原型的身份定位;在艺术虚构的深化上,小说通过细节虚构、性格夸张、情节传奇化等手法,塑造了超越史实的文学形象;在虚实统一的机制上,小说通过史实为骨、虚构为肉的结构,人物独白与他人评价的立体构建,主题表达与历史规律的辩证升华,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不仅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小说的典范,更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历史小说不必拘泥于史实的细节,而应通过艺术虚构,赋予历史以新的生命力;同时,艺术虚构也不应脱离历史的框架,而应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文学价值的升华。《三国演义》的这种创作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选自史传统书稿《三国演义》100个话题最新深度解读)
作者介绍: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香港文艺》《岳阳文学》《诗人》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