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杨敬信
人生如长河行舟,波涛汹涌间,唯淡然者能窥见彼岸风光。真正的看淡,非消极避世,乃是一种“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的从容境界,是于纷扰中修得一颗如如不动之心。
一、品苦若茶,沉浮自安然
苏轼被贬黄州,于江边写下“大江东去”时,已把人生苦楚煮成了诗篇。他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不是认命,而是通透——生活如品茶,初尝苦涩,回甘却悠长。真正的淡然,是能在跌落时欣赏下坠的风景,在黑暗中听见花开的声音。
淡然之质,始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觉察。当我们行走于熙攘街头,观落叶飘零,听孩童笑声,皆可成为悟道的源泉。陶渊明弃官归隐,草盛豆苗稀仍荷锄而归,笑对邻人惋惜:“失却五斗米,换得采菊东篱下,此间生意,岂是账簿算得清?”得失从来是福祸相倚的太极图,懂得此理,便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起伏。
二、化坎为阶,步履更从容
爱迪生试验灯丝失败千次,却笑称:“我找到了千种不适合的材料。”袁隆平在田埂上跌倒又爬起,把每一个失败都化作稻穗的养分。绊脚石从来不会挡住路,它只是提醒你:这里可以修一道台阶。
淡然不是无为,而是顺应规律后的精神超脱。《无为之为》一诗点明:“天地自有法,万物循其规。无为大自在,逆天潜生悔。”“无为”非消极不为,而是认清自然规律后的豁达坦然。如褚时健74岁回哀牢山种橙,十年方得“褚橙”甜遍大江南北。他道:“甜橙要嫁接在酸枳上,才结得出好果。”没有苦的对照,甜便失了滋味;没有夜的深沉,昼便少了珍贵。
三、静水深流,微笑向光
独臂少年张家城练球时,篮球击地的声音是他的独白。一万次运球,十万次投篮,直到篮球长成他身体的延伸。当他完成那记惊天扣篮时,全场寂静——原来最有力的成长,常发生在无人看见的深夜。
淡然是在沉默中积蓄爆发的力量。杨绛在牛棚岁月里,借着微光翻译《堂吉诃德》。外界风雨交加,她却在心里修篱种菊。“乌云镶着金边”,是她对苦难最优雅的回击。真正的淡然,是身陷泥泞仍能仰望星空,如王阳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若澄明,万丈红尘皆成景致。
四、心植青莲,出泥不染
屠呦呦获得诺奖后,依然准时走进实验室。她说:“科学不是为了争名逐利。”如莲花入泥三分而不染,出水三分而不傲,留四分清风明月在心间。
淡然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庄子妻子离世,他击缶而歌,指向荒野:“她本归于天地大炉,我若哭喊,岂不辜负造化轮回?”生死尚可作春夏秋冬观,何况人间小得失。李叔同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轻轻掩上寺院木门。弟子不解为何不锁,他温言:“门为有心人开,锁为执念人设。”真正的放下,是连“放下”这个念头都不再背负。
五、宠辱不惊,自在花开
丰子恺在逃难途中,依然画下孩童戏猫、新月柳梢。他说:“心小了,所有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大事都小了。”这种心境,使他在动荡岁月中保持创作的力量与心灵的平静。
淡然的智慧需要通过不断修炼而来。如《磨砺》一诗所言:“粗茶就简食,懵懂苦求真。甘澧自适好,超然是慧根。”磨砺之旨归于心灵超越,唯有经历修炼,方能达到超然境界。叶问以黍米杆迎战钢刀,黍杆随刀风飘转,终击中对方腕口。他后来点明:“竹子压弯会弹回,钢棍硬抗反而折断。”刚强易折,柔韧方能久存。
六、万物入画,心留白处
人生最高的淡然境界,莫过于“该吃饭时好好吃饭,该睡觉时安心睡觉”。如天地不言而四季行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看淡”本身,淡泊已化作眉间清风、眼底山河。
淡然使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找到诗意。杜甫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他心中有情,万物才皆著色彩。写作亦然,要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通过形象的比喻、优美的描绘,让读者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奥妙。如把等待写成“时光在偷偷酿蜜”,而非直白地抱怨“等得好煎熬”。
玄奘沙漠中断水四日,宁向西方死不肯东归一步。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譬如暗室持灯,照物更照己。”信念不是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终将看见。
若觉前路艰难,且学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若遇长夜漫漫,且看呦呦青灯下的执着。淡然,是风雨中为自己撑伞的从容,是暗夜里为自己点灯的智慧。它不声张,却自有千钧之力;不耀眼,却能照亮前路。
东海扬尘,淡然而行。愿你我以从容为舟,以豁达为桨,渡自己的沧桑之河,抵达那片云淡风轻的彼岸——这世间没有不带伤的船,但每一艘都能在风浪中学会舞蹈。当你不再与波浪对抗,反而随其起伏时,便发现了航行的秘密:不是避开风暴,而是在风暴中依然记得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