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李彩花:以孝为根传家风,以爱为翼暖邻里,书写新时代“最美家庭”答卷
文/王立春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石总场北泉镇清泉集社区的居民楼里,总有一个身影忙碌而温暖——她或许正帮邻居整理办事材料,或许在社区关工委活动室和孩子们谈心,或许回忆起照顾老人的岁月时眼里满是柔光。她就是李彩花,一位退休前在三分场六连担任副连长、女工主任,如今仍以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身份发光发热的普通居民,更是带领全家多次获评师市级“最美家庭”的“大家长”。她的家庭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数十年的孝亲敬老、邻里互助,把“最美”二字刻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红色家风在平凡日子里熠熠生辉。
孝亲敬老:二十余载坚守,把“家”建成老人的温暖港湾
“我母亲患脑血栓24年,公公最后也在我们家待到98岁去世,这些年累是真累,但看着老人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觉得值。”提起照顾两位老人的岁月,李彩花的语气里满是淡然,仿佛那些艰辛都成了值得珍藏的回忆。时间倒回1997年,对李彩花来说,那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父亲刚离世不久,母亲就突发脑血栓,经抢救后虽保住性命,却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连基本的穿衣、吃饭都无法自理。彼时的李彩花,一边要应对工作上的事务,一边要扛起家庭的重担,可她没来得及沉溺于悲伤,就立刻调整状态,成了母亲的“专职护工”。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彩花就起床准备早饭,熬好软烂的米粥、蒸好易消化的馒头,再小心翼翼地帮母亲穿衣、洗漱,然后一勺一勺喂饭;中午下班回家,她顾不上休息,又要给母亲擦身、按摩,防止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晚上睡前,她会帮母亲翻好身、盖好被,还要定好闹钟,半夜起来查看母亲的情况。为了让母亲心情舒畅,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和丈夫一起,用轮椅推着母亲到小区里晒太阳、看风景,耐心地给母亲讲社区里的新鲜事;母亲偶尔情绪低落时,她会拉着母亲的手唠家常,回忆小时候母亲照顾自己的点滴,一点点化解母亲的焦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4个春秋里,李彩花从未让母亲受过一次委屈,母亲的房间永远干净整洁,身上永远清爽舒适,连医生都称赞:“能把偏瘫老人照顾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
2014年,李彩花的婆婆因病去世,留下96岁的公公独自生活。看着公公行动不便、眼神里满是孤独,李彩花和丈夫没多想就商量:“把爸接过来一起住吧,咱们照顾他,也能让他不孤单。”就这样,家里又多了一位需要照料的老人。公公年事已高,不仅行动不便,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经常需要住院调理。每次公公住院,李彩花都会放下手头的事,白天在医院守着,帮公公擦脸、喂药、陪他说话,晚上就轮流和丈夫值守。有一次公公住院半个多月,李彩花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既要照顾住院的公公,又要惦记家里的母亲,累得眼睛都布满了血丝,却从没想过放弃。丈夫心疼她,让她多休息,她却说:“爸和妈都是咱们的亲人,照顾他们是应该的,我多累点没关系。”直到2018年公公98岁安详离世,李彩花用4年的悉心照料,兑现了对老人的承诺。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里,孝亲敬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孩子们从小看着父母照顾老人,也早早学会了体贴和孝顺——放学回家会先去给姥姥、爷爷捶背,吃饭时会先给老人盛饭,这份温暖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邻里互助:真心换真心,把“善意”播撒在社区每个角落
“李姐真是个好人,要是没有她,我这长护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呢!”提起李彩花,邻居张秀娥总是满心感激。张秀娥是一位失能老人,家里条件困难,听说有长护费的惠民政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理,急得团团转。李彩花知道后,主动找上门:“张姐,你别着急,这事我来帮你办!”从那天起,李彩花就成了张秀娥的“办事专员”——她先去社区打听办理长护费需要的材料,然后一条条记在本子上,再帮张秀娥整理身份证、病历、户口本等资料;资料不全,她就陪着张秀娥的家人去医院补开证明;需要复印材料,她怕张秀娥家不方便,就自掏腰包去打印店复印。跑社区、跑医保局、跑评估机构,前前后后跑了十多趟,终于帮张秀娥顺利办好了长护费。拿到审批结果的那天,张秀娥拉着李彩花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李姐,真是太谢谢你了,你比我的亲人还亲!”
不仅是张秀娥,邻居郭安全、何军等失能老人,也都受过李彩花的帮助。记得2020年冬天,为了帮郭安全办理长护费,李彩花冒着大雪去医保局提交材料。那天雪下得特别大,路面又滑又难走,李彩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手冻得几乎握不住材料袋。可一想到郭安全还在家等着消息,她就加快了脚步。等提交完材料回到家,李彩花的鞋子和裤腿都湿透了,手脚也冻得通红,可她喝了杯热水,就立刻给郭安全打电话:“郭大哥,材料已经交上去了,你放心,有消息我第一时间告诉你!”电话那头,郭安全的声音满是感动:“李妹子,这么冷的天让你跑一趟,真是辛苦你了!”李彩花却笑着说:“没事,能帮到你就好,帮助别人,我心里也暖和。”
除了帮失能老人办长护费,李彩花还经常帮邻居解决各种难题。邻居王大姐的弟弟因腿部做了五次手术,拄着双拐无法正常工作,想办残疾证却不知道流程,急得睡不着觉。李彩花听说后,特意去总场残联打听了办理残疾证的详细步骤,然后一条条写在纸上交给王大姐:“你先准备这些材料,身份证、病历、照片,都要准备齐全,等材料齐了,我陪你一起去登记。”材料准备好后,李彩花又陪着王大姐和她弟弟去总场残联登记,还帮他们预约了体检时间。体检那天,李彩花早早地在医院门口等着,帮他们跑前跑后,直到顺利完成体检。半个月后,当李彩花把崭新的残疾证送到王大姐手里时,王大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给李彩花鞠躬。在清泉集社区,李彩花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邻居家孩子没人接,她会主动帮忙接;邻居家水管坏了,她会帮忙联系维修师傅;社区组织志愿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在一起就是缘分,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心。”
家风传承:红色基因作底色,把“美德”化作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家是红色家庭,我父亲当过兵,还立过功,他常说‘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要懂得感恩’,这些话我记了一辈子,也传给了孩子们。”李彩花的语气里满是自豪。李彩花的父亲是一名老军人,在部队里多次立功受奖,退伍后也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从小,李彩花就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父亲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上学时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工作后她是认真负责的好干部,成家后她是孝顺的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
在教育子女方面,李彩花从不用大道理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做榜样。孩子们小时候,看着父母每天照顾姥姥和爷爷,也学着帮父母分担——儿子会主动帮姥姥端水,女儿会帮爷爷捶腿;孩子们长大后,也把父母的孝心传承了下来。如今,李彩花的儿子在单位是业务骨干,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经常帮助同事;女儿是一名教师,对学生耐心细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每次家庭聚会,孩子们都会主动帮李彩花和丈夫做家务,还会陪他们聊天、散步。儿子常说:“妈,您和我爸年轻时照顾姥姥、爷爷太辛苦了,现在我们长大了,该我们照顾你们了,你们就好好享受生活。”女儿也说:“小时候看您照顾老人,我就觉得您特别伟大,现在我也当了母亲,更明白您的不容易,我也要把您的孝心传给我的孩子。”
如今,李彩花和丈夫已经退休,但他们并没有闲着——李彩花担任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给孩子们讲父亲的革命故事,教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孝顺;丈夫则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帮社区打扫卫生、维护秩序。他们常说:“虽然我们退休了,但还能为社区、为大家做点事,心里就特别踏实。”在2023年石总场北泉镇“最美家庭”评选中,李彩花一家凭借孝亲敬老、邻里互助、家风优良的事迹,成功获评“最美家庭”。在获奖感言中,李彩花动情地说:“感谢党和组织对我们一家的肯定,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全家的,更是党和国家重视家庭、重视家风建设的结果。今后,我们会继续以‘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多做好事’的行动,发挥‘最美家庭’的带动作用,让更多家庭感受到家风的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照顾两位老人的“孝女孝媳”,到帮助邻里的“热心肠”,再到传承家风的“好家长”,李彩花用数十年的坚守,书写了新时代“最美家庭”的答卷。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身边的人,也让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清泉集社区,在石总场北泉镇,李彩花一家的故事还在被人们传颂着,而这份“最美”的力量,也正激励着更多家庭,用爱和责任,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牟文美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