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灯 长 明
文/于山虎
陕西关中的白鹿原上,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村庄——前村,就有这样一盏医灯,它温暖而明亮,在一代又一代医者的守护下,长明不息,见证着人间的温暖与希望。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王仲言大夫,如同一位久违而传神的故事讲述者,走进了我的视野。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大夫的诊所,是村里老百姓心中的希望灯塔。那间不大的土坯房,仿佛是一个温暖的港湾,门口那块有些破旧的“前村医疗所”木牌,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斑驳陆离,却又透着一种别样的沧桑与厚重。
走进医疗所,浓浓的药味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混合着草药清香与岁月沉淀的味道,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故事。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药罐,标签虽已模糊不清,但每一个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王大夫总是静静地坐在那张旧桌子后面,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看着医书。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可那明亮的眼神中,透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与坚定。
村里人都说:王仲言大夫看病,从不计较时间和麻烦。只要有人上门求诊,他总是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病人的诊断中。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位老人突发急病,深更半夜里家人心急火燎地跑到诊所。王大夫二话不说,披上衣服就跟着去了。一个黑夜如漆的秋日,北风呼啸,村里的道路崎岖不平,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赶到病人身边。回来时,天已蒙蒙亮,他一脸疲惫,却还是挤出微笑告诉家人:“没啥大事,稳住了。”那一声,把温暖送给了病人,把安慰留给了家人。王大夫始终给人以无尽的踏实和安全,让病人觉得如亲人一般温暖。
那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请王仲言大夫给父亲看病。他一边静静的把脉,一边耐心地询问症状,还不时摸摸老人的额头。那双手粗糙而温暖,仿佛有神奇的魔力能驱病痛。看完,又详细地向我交代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还叮嘱:要多喝水、多休息。经悉心治疗,父亲的病很快好了。他对待病人关怀与呵护,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让我暖心,更让我敬仰。
以前村里条件艰苦,家里都为老人小孩看病发愁。王仲言大夫本着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一点也不计较。先给病人拿药治病。他看到病情得到控制,才露出淡淡的笑容,轻声说:“好了就好”。王大夫的医德医风,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村里的每一个人的心田,让病人在病痛的阴霾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王大夫对医术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他经常参加各种医学培训和交流活动,回来后就将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传给下一代。他的诊所里,堆满了医学书籍和资料,一有时间他就会钻研。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籍,见证了他对医学的执着和热爱。他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在医学的殿堂里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正是这种对医术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医学领域不断进步,也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时光匆匆,我退休带着年迈老父亲再度回村,请王仲言大夫给老父亲看看,得知王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顿感伤痛。一眼望见墙上悬挂的“从医济世、有求必应、众感其德、医昭乡里《医德常昭》牌匾,内心有所安抚。这正是乡亲们对王老先生一生的肯定和纪念。仿佛看到了王老先生一生为百姓行医操劳的身影。就像一颗璀璨的巨星,虽然已经陨落,但王老先生的音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令我欣慰是,王老先生的儿子王朝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在这方土地上为乡亲们行医治病。初见王朝峰,温雅可亲,待人谦和。他身上渗透着父亲一样的沉稳与善良。现在他的诊所虽然比以前更新了,但那份对病人的关怀和对医术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王朝峰很像父亲,从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新的医学知识,钻研中西医综合疗法。专科毕业后,还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专业培训,引进新的治疗技术。他说:“时代进步了,医学发展得快,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乡亲们健康服好务。”村里有个孩子患了一种疑难病症,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王朝峰没有放弃,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最终制定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治好了孩子的病。他的努力和付出,让乡亲们看到了新一代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当今社会,医疗行业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王朝峰大夫和众多像他一样的年轻医者,坚守着老一辈的医德精神。他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他们是王大夫医德的继承者,也是新一代的守护者。
有位外地来村里探亲的老人突发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他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进行急救。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他一直守在老人身边,不断地安慰着老人。当救护车终于到来时,他又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抬上车,并详细地交代了病情。他的举动,让老人的家属感动不已。他身上的那份担当和责任,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医者。
如今,王朝峰大夫的诊所里,现代医疗设备与传统药柜和谐共存。电子病历系统旁,仍摆放着王老先生手写的脉案笔记;玻璃柜里,父亲的听诊器与现代化医疗设备静静对视。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恰是医德传承的生动注脚。王朝峰常说:“父亲教我看病要‘望闻问切’,但时代给了我们更多‘武器’。”他开发了村民健康档案小程序,却坚持常年上门为孤寡老人复诊——正如当年父亲踏着夜雪出诊的模样。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医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盏心灯点亮另一盏灯。“王仲言先生用三十年守护一盏灯,王朝峰的二十多年让这灯光更明更亮。”王朝峰大夫的声誉传遍川原上下。慕名而来他诊所就医看病的不少,王朝峰像当年的老父亲一样,总在药袋上手绘服药图示。流感季节,他连续昼夜守在输液室,观察病人输液治病。当手机直播科普防疫知识,弹幕里飘过满屏的“白衣天使”时。王朝峰大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美德,让更多的病人感受到了医灯的温暖与光明。
时代在变,医者仁心的内核始终如一。当王朝峰大夫为节省患者费用自学针灸时,当他用短视频传播健康知识时,他们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医灯照得更远?今年暴雨冲毁村里的进户道路,王朝峰大夫及时把药送到百姓家中。这些身影与记忆里那个披霜戴雪的王老大夫渐渐重叠,构成跨越时空的医者群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德在新时代的内涵,让医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王朝峰大夫的诊所,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温暖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哭闹不止,王朝峰大夫耐心地哄着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一颗糖果,孩子立刻破涕为笑。他仔细地检查孩子的病情,然后开了药,还温柔地对妈妈说:“别担心,孩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那一刻,妈妈的眼中充满了感激。独居的老人,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王朝峰大夫经常上门为他看病,帮他量血压、测血糖,还教他一些简单的康复锻炼方法。老人每次看到他,都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站在崭新的村卫生楼前,望着玻璃幕墙上“医德常昭”的金字匾额,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复制,而是让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发芽。当王朝峰大夫将父亲的听诊器挂上自己胸口,当他的医学论文里写下“基层医疗的微光”,这盏灯早已化作星河。正如王老先生当年在灯下研读的医书,终将照亮人类健康的永恒征程。
王朝峰大夫用自己的专注与爱心,温暖着每一个病人的心。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医灯的光芒,让这份温暖在村庄里传递。他们让乡亲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德的光芒将永远照亮医学的道路,温暖每一个病人的心灵。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些后来人的努力下,医德之光将代代相传,永不熄灭。那一盏盏象征着希望与救赎的医灯,将在岁月的长河中长明,为无数的生命指引方向,为人间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光明。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医者们将继续用他们的爱心和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让那股纯净的医德之风,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吹拂。
王朝峰大夫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始终保持着对医术的敬畏和对病人的尊重。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他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医学难题。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人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如今的诊所,不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爱与温暖的港湾。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医者的关怀和爱心,也感受到了医德的力量。医灯长明,照亮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它让人们相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这些医者的守护,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迎来健康和幸福。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盏医灯将继续闪耀,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光明,让医德的光芒永远照亮人间。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个病人的康复,每一个家庭的欢笑,都是他们努力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和担当,让医灯长明,让医德永存。
王朝峰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他伏案研读医学典籍的身影。书桌上那盏老式台灯,是父亲王仲言留下的唯一遗物,灯罩上还留着当年药熏黄的痕迹。每当深夜有急诊,这盏灯便与星光一同亮起,照亮了听诊器上泛着冷光的金属,也照亮了病历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有次邻村孕妇难产,他举着这盏灯在泥泞小路上狂奔,灯光在雨幕中划出一道颤抖的金线,最终母子平安的啼哭声,让湿透的白大褂成了最骄傲的勋章。
王朝峰的诊所里,那盏老旧的煤油灯早已换成了明亮的台灯,但灯下那份医者的坚守从未改变。诊室的墙上,王仲言大夫的“医德常昭”牌匾旁,又多了一块村民自发赠送的“妙手仁心”锦旗。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照亮了桌上摊开的医学期刊和一本泛黄的《黄帝内经》——那是王老先生留下的,扉页上还写着“医者,当以仁心为本,以术济世”的笔迹。
这样的场景,在王朝峰的诊室里并不鲜见。他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定期为孤寡老人上门检查;自费购置中医理疗设备,用针灸为常年劳作的村民缓解腰痛。有人问他为何不进城发展,他总指指墙上的牌匾:“这儿需要一盏灯。”王朝峰面对现代医疗挑战时现,设备不足、患者期望,是他对未来农村医疗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内心挣扎,。
去年寒冬,邻村爆发流感,王朝峰连续一周守在诊所。深夜接诊时,他因过度疲劳晕倒在诊室,醒来后却坚持为最后一名患者开完药方。妻子心疼地责备,他哑着嗓子说:“爸当年也是这样。”
如今这盏医灯,从王仲言到王朝峰,再到更多后来者,始终明亮。两代医者诊疗方式的差异,中医与西医结合发现,这变与不变的两代人的现镜,折射并照亮的不仅是听诊器和药柜,更是一代代医者传承的魂——那魂里,有土坯房里的草药香,有风雪夜里的脚步声,也有新时代屏幕上的健康数据。
灯未灭,光永存。我们仿佛能看到,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盏医灯将继续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让那不朽的医德精神在世间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