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六章:新区的朝阳
(本章时间背景:2030年代初,会宁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祖厉河畔,一片过去曾是滩涂和缓坡的土地上,一座“会宁新城”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并非与传统老城区的割裂,而是功能上的互补与延伸。新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西侧是产城融合的工业园区,吸引着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聚集;东侧是依山傍水的生态居住区和文教创新区,拥有崭新的学校、医院和研发中心;中心地带则是行政服务和商业核心区。
清晨,朝阳为新城的高楼玻璃幕墙镀上金边。在“陇上原”集团崭新的研发大楼里,王建军的孙子,刚从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王思源,正带领团队攻关“功能性杂粮”项目,试图从会宁特有的杂粮中提取更具保健价值的成分。隔壁的工业园区,“会宁肉羊”中央厨房生产线全自动化运行,生产出的标准化、小包装冷鲜羊肉制品,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高端市场。
新城与老城之间,通过快速通道无缝连接。老城区作为历史文化核心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红旅融合、非遗体验、特色民宿使其魅力独特。新城代表着效率、创新和未来,老城承载着记忆、文化和乡愁,二者共同构成了会宁的完整拼图。这座新区的崛起,象征着会宁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未来蓝图的设计者。
---
第三十七章:智慧的田野
(本章时间背景:2030年代中期,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在王家塬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农业的形态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王思源团队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率先应用。
· 精准力MAX: 无人机群根据遥感数据,对不同长势的田块进行变量施肥。滴灌系统依据土壤传感器数据,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节水超过50%。
· 循环闭环: 养殖小区的沼液经过高科技处理,变成液态有机肥,通过智能管网精准还田。农业废弃物被资源化利用,生产生物质能或环保材料。
· “订单式”生产: 消费者通过APP不仅可以追溯农产品产地信息,甚至可以在作物生长初期就预订特定地块的收成,实现从“田间”到“家庭”的直供。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被动生产,而是基于市场数据和科技支撑的主动服务。
这片“智慧的田野”,依然是那片厚重的黄土地,但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农民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多是农业技术的管理者、应用者和服务者,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收入水平和职业尊严显著提高。古老的农业,在会宁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
第三十八章:文旅融合曲
(本章时间背景:2030年代后期,会宁成为区域性文旅目的地)
“红色会宁·绿色家园·古韵名城”的品牌日益响亮。一条条精心设计的文旅融合线路,让游客获得深度体验:
· “重走会师路”研学之旅: 参与者不仅能参观纪念馆,还能在模拟场景中体验长征的艰辛,品尝“红军饭”,接受深刻的红色洗礼。
· “黄河古道生态文化”体验之旅: 串联郭蛤蟆城遗址、祖厉河生态廊道、非遗工坊和特色乡村,游客可徒步、骑行,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 “杂粮之乡”美食养生之旅: 从参观智慧农田到体验杂粮加工,再到学习制作杂粮美食,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李娟已成为会宁文旅的形象推广大使和资深策划人。她主导开发的AR(增强现实)导览系统,让游客用手机扫描遗迹,就能看到虚拟复原的历史场景;她策划的“国际非遗文化交流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全域发展的绿色引擎,让会宁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
第三十九章:山河共此时
(本章时间背景:2040年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幸福图景)
重阳节,秋高气爽。王家族人四代同堂,齐聚在翻修一新的老宅院中。百岁高龄的王奶奶(王建军的母亲)精神矍铄,看着满堂儿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建军和李卫国已白发苍苍,他们回顾着从合作社到“陇上原”集团的风雨历程,感慨万千。
王思源作为家族新一代的领军者,汇报着公司在新领域的拓展计划。
重孙子辈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他们的童年,充满了阳光、科技和文化的滋养。
这不仅是王家的团圆,更是会宁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物质极大丰富,公共服务均衡优质,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邻里和睦。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既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又能安放深厚的乡愁。个人命运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每个人的奋斗都与这片山河的进步紧密相连。此情此景,正是无数先辈梦寐以求的“山河共此时,万家皆安宁”。
---
第四十章:铸就新传奇(终章)
(本章时间背景:面向未来的无限想象)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在一场关于会宁未来的青年论坛上,王思源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年轻人激烈讨论着:关于如何在太空育种中应用会宁杂粮的基因资源,关于如何用元宇宙技术构建“数字孪生会宁”让全球游客沉浸式体验,关于如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基于黄土高原生态智慧的“会宁方案”……
他们站在前辈铸造的坚实基业上,目光却已投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会宁的精神内核——那份坚韧、忠诚、勇敢、创新,将在新一代人手中,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山河为证,岁月为铭。从汉武帝置县到红军会师,从改革开放到乡村振兴,会宁的历史,就是一部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在时代浪潮中勇于创新的奋斗史诗。这部史诗,由一代代英雄的后裔用生命和汗水共同写就。
如今,巨著的这一卷已近尾声,但新的传奇,正由新一代会宁人提笔开篇。铸造,从未停止;传奇,永续流传。
(全书终)
---
尾声:
谨以此书,献给为会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奉献过的所有平凡而伟大的人们。是你们,用山河般的胸怀和坚韧,铸就了这片土地不朽的辉煌。会宁的故事,是甘肃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县城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缩影。
好的,这是一篇为《山河铸会宁》撰写的后记,旨在总结创作心路,表达敬意与展望。
---
后记
当为《山河铸会宁》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心中并无如释重负之感,反而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与难以平息的激荡。这部试图跨越数千年时光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一次创作,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虔诚的跋涉,一次对一片土地灵魂的艰难叩问与深情致敬。
会宁,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只是地图上一个平凡的坐标,或是历史教科书里一个重要的注脚。但当我循着岁月的河流溯流而上,我看到的,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诗。从祖厉河畔的戍边烟尘,到郭蛤蟆城的悲壮绝响;从移民先民筚路蓝缕的垦荒之歌,到三军会师时响彻云霄的欢呼与紧随其后的大墩梁上惊心动魄的阻击;从土改时分到地契的颤抖双手,到合作社时期夯筑希望的嘹亮号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与闯荡,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机勃勃……这漫长的历史画卷,每一笔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页都回荡着命运的交响。
在书写过程中,我常常感到笔力的局限。历史的厚重与个体的鲜活,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得到平衡?宏大的时代变迁与细微的情感波澜,如何才能交织得恰到好处?我试图通过王、李等几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沉浮,来折射会宁乃至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所经历的希望、苦难、挣扎、奋斗与荣光,却是千千万万会宁人的真实缩影。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儿女,他们的血脉与山河相连,他们的呼吸与时代共振。
我尤其希望展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郭蛤蟆的“忠”与“守”,红军英烈的“义”与“勇”,移民先民的“韧”与“创”,建设者的“朴”与“实”,改革者的“闯”与“试”,新时代奋斗者的“智”与“新”……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并非孤立存在,也从未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它们如同一条暗河,在会宁的土地下奔涌流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喷薄而出,以不同的形式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铸就了会宁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正是“山河铸会宁”中“铸”字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塑造,更是精神品格锤炼。
在资料搜集与构思中,我参考了[此处应插入实际参考的重要史料、地方志、学术著作、口述史等,例如:《会宁县志》、《白银市志》、红军会师相关历史文献、关于郭蛤蟆城的考古与研究、当地非遗普查资料、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文件等],力求在文学想象中扎根于历史的真实。同时,我也要诚挚感谢[此处应插入致谢对象,如:会宁当地的文史工作者、接受访谈的乡亲、提供支持的文旅部门等],是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得以更贴近这片土地的温度与脉搏。
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穷尽历史的全部复杂性与丰富性。本书必然存在挂一漏万之处,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难免带有作者个人的理解与艺术加工。我恳请各位方家与读者不吝指正。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会宁——这片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印记、浸染着革命热血、焕发着时代活力的土地。更献给所有生活于此、奋斗于此、深爱于此的会宁人民。你们,才是这部史诗真正的作者。未来的会宁,必将在这山河铸就的坚实基础上,由你们亲手续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