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章:云端的会宁
(本章时间背景:2020年代中后期,数字经济与智慧乡村建设)
当柏油路、自来水、宽带网络成为会宁乡村的“新标配”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正在无形的数据流中悄然发生。会宁,这个曾经因交通不便而显得遥远的西北县城,正借助数字技术的翅膀,将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云端”,与整个世界同频共振。
智慧农业: 在“陇上原”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一架无人机正按照预设的航线进行巡田。它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可以精准识别出哪片区域的作物缺水、缺肥或遭受病虫害。数据实时传回合作社的“智慧农业平台”,系统自动生成灌溉或施肥建议,并可将指令发送给智能灌溉设备。王建军不再仅仅依靠经验判断,他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通过大屏幕掌握数千亩作物的生长情况。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着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为精细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靠数据吃饭”的模式,不仅节约了水肥药,降低了成本,更显著提升了杂粮的品质和稳定性。
数字电商与品牌传播: 王小兵和李娟的电商团队早已升级为一家小有规模的数字营销公司。他们的直播间装备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通过高速光纤与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无缝对接。直播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叫卖,而是精心策划的“故事会”:他们直播郭蛤蟆城遗址的日出,直播非遗传承人剪纸的过程,直播合作社社员在梯田上劳作的场景,甚至邀请农业专家在线讲解杂粮的营养价值。通过短视频、VR全景展示等方式,“云端”的消费者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会宁的风土人情,对“陇上原”品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认同。订单系统与物流系统无缝对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下单后,能实时追踪包裹位置,会宁的杂粮以更快的速度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数字治理与服务: 村里的政务服务中心,村民可以通过自助终端机办理社保查询、费用缴纳、证明打印等业务,免去了奔波之苦。每个家庭都加入了村里的“数字家园”微信群,村务通知、政策宣传、财务公开等信息及时透明。通过手机APP,村民可以随时上报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相关部门会迅速响应处理。远程医疗系统让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享受到县市甚至省城专家的视频问诊;远程教育平台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共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数字技术极大地弥合了城乡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云”上的文化传承: 李娟牵头建立了“数字非遗档案库”,用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珍贵的剪纸、刺绣作品以及老艺人的技艺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永久保存。他们还开发了线上非遗体验课程,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网络学习会宁剪纸和刺绣。红色纪念馆也实现了数字化,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聆听详细的文物讲解,观看历史影像资料,会师的故事在“云端”得到了更生动的传播。
“云端的会宁”,并不意味着脱离土地,恰恰相反,它是根植于黄土高原的深厚底蕴,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的一次惊艳的跃升。它打破了地理的隔阂,让资源流动更高效,让发展机会更公平,让乡村生活更便捷,也让会宁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播得更远。王建军们守护的土地,因此被赋予了无限的延展性;李娟们向往的世界,因此与家乡紧密相连。会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与智慧,活跃在时代的舞台上。
---
第三十一章:剪刀下的春秋
(本章时间背景:与第三十章同期,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数字技术为非遗插上了翅膀,但真正让非遗活色生香的,依然是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无比灵巧的手。王建军的母亲,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被尊称为“剪纸王奶奶”。她的剪刀下,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喜鹊登梅”、“年年有余”。
在村里非遗工坊明亮的灯光下,王奶奶正指导着几个年轻的媳妇和放假回家的女大学生。她不用画稿,仅凭心中的想象,红纸在她手中折叠、旋转,剪刀如同被施了魔法,游走其间。这一次,她剪的不再是单纯的图案,而是一幅叙事长卷—— 《会宁新景》。
长卷的开端,是巍峨的会师楼和蜿蜒的长征队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接着,画面转为连绵的黄土梯田,联合收割机正在丰收的金色麦浪中作业。然后是热闹的电商直播间,镜头前展示着杂粮礼盒。再往后,是绿树环绕的美丽乡村新居,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嬉戏。长卷的结尾,是一架无人机飞翔在蓝天,象征着“云端的会宁”通向未来。
年轻的学徒们看得入了神。她们不仅学习王奶奶的技法,更被她剪刀下流淌的时代气息所感染。她们不再满足于模仿,开始尝试创作反映自己生活的新作品:有的剪出了穿着时尚、在直播间带货的现代农民形象;有的将杂粮的颗粒、肉羊的造型抽象成精美的装饰图案;有的甚至尝试将剪纸与动画结合,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上大受欢迎。
李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她推动“陇上原”品牌与非遗工坊深度合作,将新一代传承人的创新剪纸作品,广泛应用到产品包装、品牌宣传和文创衍生品上。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充满了生命力,成为品牌文化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刻的已不仅仅是窗花,而是会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情感与梦想。这剪刀下的春秋,跨越了时空,连接着代际,成为会宁文化自信最鲜活、最具体的体现。
(第三十、三十一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