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章:旧貌与新颜
(本章时间背景:2020年代,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产业之花绽放出经济的果实,而乡村振兴的春风,更深刻地改变着会宁乡村的“容颜”与“肌理”。一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会宁的黄土沟壑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路的变迁: 过去那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顺口溜,彻底成了历史。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如同一条条灰色的缎带,不仅连通了村镇,更一直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公交车通到了村头,村民们去县城再也不用艰难地跋涉。王小兵记得,小时候父亲王建军挑着担子去县城卖粮,天不亮就要出发,深更半夜才能回来。而现在,他开着为网店配货的小货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往返县城。这条路,连通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与现代化生活的距离。
水的革命: 祖厉河畔,建起了新的集中供水厂,通过铺设到村的管网,将清洁达标的自来水送到了每一个院落。世代困扰会宁人的“吃水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村民们告别了收集雨水的窖水和苦涩的井水,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哗而出,这在他们看来,近乎一种奇迹。同时,小型污水处理站也在村庄建立起来,生活污水不再随意排放,祖厉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家的新貌: 统一的危房改造和风貌提升项目,让村庄的“颜值”大幅提升。土坯房、破旧的院落大多被翻新或重建,虽然还是传统的坡屋顶、黄墙体,但结构更安全,设计更合理,屋内宽敞明亮,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政府鼓励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许多村民的小院变成了瓜果飘香、鲜花盛开的“微花园”、“微菜园”。村中心建起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夜晚,太阳能路灯发出柔和的光芒,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曲,大妈们的身影舞动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环境的蜕变: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一去不返。村里设立了垃圾分类收集点,有专人负责清运。“厕所革命”让臭气熏天的旱厕变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里还组建了保洁员队伍,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退耕还林的山坡渐渐披上绿装,鸟儿也多了起来。
王建军站在自家焕然一新的院子里,看着不远处正在文化广场上嬉戏的孙辈,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童年时泥泞的村道、昏暗的油灯、苦涩的井水,想起父亲王瑞林那一代人筚路蓝缕的艰辛。不过几十年光景,家园已然换了人间。这“新颜”,不仅仅是砖瓦道路的更新,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是几代人梦想照进现实的景象。
然而,变化的不仅是外在的“颜”,更有内在的“风”。物质条件的改善,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
第二十九章:乡风文明曲
(本章时间背景:与第二十八章同期,精神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后,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乡风民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文化礼堂的活力: 村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的文化礼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召开村民大会的场所,更是精神文化的阵地。
· 道德讲堂: 定期邀请乡贤、模范人物讲述身边好事,评选“好媳妇”、“好公婆”、“美丽庭院”,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村民见贤思齐。
· 技艺传承: 王母的剪纸班、刺绣班在这里固定开课,学员不仅有本村妇女,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 文体活动: 农家书屋藏书日益丰富,下棋、打乒乓成了村民们新的休闲方式。节假日,这里还会举办自编自演的“村晚”,虽然节目质朴,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规陋习的消退: 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沉重的风气,让许多村民不堪重负。在村规民约的引导和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这种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渐成为新风尚。村民们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生活或发展生产。
法治观念的增强: 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和基层治理的完善,村民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明显增强。过去常见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现在大多能通过调解或法律途径理性解决。大家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微信群裏积极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
“新乡贤”的作用: 像王建军、李卫国这样事业有成、心怀乡梓的“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出资捐建公共设施,设立奖学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读书,用自己的创业经历激励年轻人。他们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化,传递着勤劳、诚信、敢闯敢试的价值观。
李娟利用她的新媒体专长,为村庄拍摄了精美的宣传片,记录家乡的点滴变化,展示新时代农民的风采。视频在网上传播,吸引了更多外界关注,也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舞曲欢快,礼堂里灯火通明,农家小院中传出温馨的笑语。这一曲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曲”,不再是小农经济下的闭塞与保守,也不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唯利是图,而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丰裕、环境优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开放、和谐、充满生机的新型乡村文明。它与会宁的红色文化、古道精神一脉相承,又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第二十八、二十九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