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章:规划图上的梦想
(本章时间背景:2010年代末,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
“生态的阵痛”尚未完全过去,一场更为宏大、更为系统的变革浪潮已汹涌而至。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大计被提出,如同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也为会宁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县里成立了乡村振兴局,各个乡镇、村庄都忙碌起来,开始编制属于自己的发展规划。
王家塬村的村委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新当选的年轻村支书(可能是李娟或其他有想法的返乡青年)和王建军、李卫国等老骨干,以及县里派来的规划专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村庄的未来。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规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区块标注着未来的产业区、居住区、生态保护区和文化广场。
“咱们村的发展,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了。”年轻村支书指着规划图说,“县里要求,规划要体现‘多规合一’,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产业方面: 规划图清晰地标出了“小杂粮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养殖小区”和“乡村旅游接待区”。王建军的“陇上原”合作社被确定为龙头,承担着带动小杂粮产业标准化、品牌化的重任。李卫国提出,可以利用养殖小区的畜禽粪便,发展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厂,形成循环农业链。而乡村旅游,则计划利用郭蛤蟆城遗址公园和村里的非遗资源(剪纸、刺绣、民歌),发展研学旅行和民俗体验。
生态方面: 规划强调了“绿水青山”的底线。坡耕地要继续退耕还林还草,祖厉河沿岸要建设生态缓冲带,村里要推行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王建军对此深表赞同,他合作社的有机种植模式正好符合这一方向。
文化方面: 计划修复村里的老戏台,建设村史馆,将王母等老人的剪纸、刺绣技艺系统性地传承下去,定期举办“乡村春晚”和民俗活动,留住乡愁记忆。
人才与组织: 规划提出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吸引更多像李娟、王小兵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同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头作用。
看着这张充满现代气息的规划图,王建军心潮澎湃。他想起几十年前,父亲王瑞林带着社员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修水库的场景。那时,梦想是如此的具体和朴素——就是多打粮食,吃饱肚子。而今天,这张图纸上的梦想,是如此的综合和宏大,它关乎的不仅是温饱,更是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是一个现代化乡村的全面蓝图。
当然,争论和困难依然存在。关于土地如何集中流转、资金从哪里来、利益如何分配等具体问题,还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但这一次,大家的目标是统一的,思路是清晰的。规划图上的梦想,第一次让会宁人感到,乡村振兴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而是可以一步步实现的、触手可及的未来。
---
第二十七章:产业花开
(本章时间背景:2020年代初期,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
规划图上的线条,开始逐渐变为大地上的实景。在各项政策的扶持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王家塬乃至整个会宁的特色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陇上原”的升级: 王建军和李卫国的合作社获得了乡村振兴的专项贷款,建起了标准化、清洁化的新厂房,引入了更先进的加工生产线。他们不仅生产杂粮米面,还开发了杂粮挂面、杂粮饼干、杂粮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小杂粮育种示范基地”,专门提纯复壮本地老品种,并培育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王小兵和李娟领导的电商团队,则将直播间直接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加工车间,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让全国消费者直观地看到“陇上原”产品的绿色、健康和生产过程,线上销售额节节攀升。合作社吸纳了村里大部分劳动力,社员的分红年年增长,“陇上原”真正成为了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
“羊”产业的新生: 在生态环保的要求下,肉羊养殖业经历了阵痛后迎来了新生。分散的养殖户被组织起来,进入政府扶持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行统一的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粪污处理。一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在县里的工业园区落户,推出了“会宁羔羊肉”品牌,进行精细化分割和冷链配送,羊肉价格比过去卖活羊翻了好几番。过去让人头疼的羊粪,现在被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反过来用于杂粮和牧草种植,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
乡村旅游的兴起: 郭蛤蟆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没有喧闹的商业设施,只有精心保护的遗迹、详实的史料展示和静谧的生态环境,反而吸引了众多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王家塬村利用闲置的农房改造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杂粮种植、学习剪纸刺绣、聆听会宁小曲、品尝农家美食、夜观星空。李娟策划的“红色研学”和“农耕体验”线路,成为了周边城市学校的热门选择。乡村旅游不仅带来了直接收入,更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就地销售。
非遗的“活”化: 村里的剪纸、刺绣作坊不再仅仅是展示,而是变成了可以体验、可以购买产品的“非遗工坊”。王母和其他老人成了受人尊敬的老师,她们的作品被装裱起来作为特色礼品,刺绣图案被运用到文创产品上。李娟甚至联系了设计师,将剪纸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衫和围巾,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时尚的光彩。
产业之花,在会宁的黄土地上竞相绽放。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杂粮产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特色产品,乡村旅游为杂粮和非遗产品打开了销路,非遗文化又为乡村旅游增添了魅力。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村民们的收入渠道多元化,钱袋子越来越鼓,对未来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产业兴旺,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