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章:记忆的争夺
(本章时间背景:201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的矛盾)
“陇上原”的成功和返乡青年的活力,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会宁激起了层层涟漪。县里更加坚定了走“红色旅游+绿色产业+乡村休闲”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时间,各个乡镇都在挖掘自己的特色,试图搭上这班发展的快车。然而,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随之而来,其中最激烈的冲突,聚焦在了郭蛤蟆城遗址上。
一家来自省城的旅游开发公司看中了郭蛤蟆城的历史价值和周边相对原始的乡村风貌,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金元古城”旅游度假区计划。计划包括:在遗址周边仿建一座“宋代风格”的古城,开设客栈、酒楼、商铺;建设索道直达山顶,修建玻璃栈道;将附近的村庄整体搬迁,打造高端民宿集群。
这个计划在县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这是拉动经济、创造就业的绝佳机会,能让会宁的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反对的声音则主要来自文化界、一些老干部以及以王建军为代表的本地村民。
王建军如今已是县政协委员。他在政协会议上激动地发言:“郭蛤蟆城不是一块普通的荒地!它是一本刻在黄土上的史书,是郭蛤蟆忠烈精神的见证,更是我们会宁人共同的根!用仿古建筑把它包围起来,搞得不伦不类,这是对历史的亵渎!还有整体搬迁村庄,乡亲们离了土地,还是乡亲吗?那是在挖我们的根!”
开发商的代表则反驳:“王委员,您这是保守思想。我们要发展,就不能抱着土疙瘩不放。适当的商业化包装,是为了更好地让历史‘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村民搬进新楼房,享受现代化生活,有什么不好?这叫改善民生!”
争论从会场蔓延到民间,甚至影响到家庭。李卫国有些心动,他觉得开发能带来巨大商机,他的“陇上原”可以在古城里开一家最大的特产店。而他的女儿李娟,却坚定地站在王建军一边。她利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视频,呼吁“保护真实的郭蛤蟆城,拒绝伪古建破坏历史风貌”。她写道:“我们需要的是有温度、有深度的文旅融合,而不是粗暴的、同质化的商业开发。会宁的灵魂,在于它的真实和厚重。”
这场“记忆的争夺战”,本质上是关于发展话语权的争夺:一方强调GDP和短期效益,另一方则看重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时刻,已经退休多年的苏晓梅(县文化馆前馆长)站了出来。她带着自己多年普查整理的郭蛤蟆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和非遗记录,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主张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核心区域严格保护,建立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周边区域可适度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而不是人造景观。
她的方案,试图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县里在经过激烈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后,最终采纳了苏晓梅的建议,否决了那个“金元古城”计划,决定将郭蛤蟆城遗址申报更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划建设一个以遗址保护为核心、融合周边生态农业的“历史文化公园”。
消息传出,王建军、李娟等人长舒了一口气。这场“争夺”暂时以保护的一方获胜而告一段落。它让会宁人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守护好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历史的真实、文化的根脉和乡村的灵魂。记忆,需要被妥善安放,而不是被轻易贩卖。这场风波,为会宁未来更理性、更可持续的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也指明了一个方向。
---
第二十五章:生态的阵痛
(本章时间背景:2010年代中后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
就在关于郭蛤蟆城开发的争论平息后不久,一场来自更宏大层面的变革,再次深刻地影响了会宁的发展轨迹。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环保督察、河长制、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这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的会宁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态的阵痛”。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传统的畜牧业。会宁有养羊的传统,尤其是“会宁肉羊”小有名气。但散养、放牧的方式对脆弱的植被破坏很大。政策要求实行舍饲圈养,划定禁牧区。这对于习惯了放牧的农民来说,意味着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很多小养殖户难以承受,不得不减少存栏量甚至放弃养殖。
王建军的杂粮合作社也遇到了新问题。长期连作导致地方下降,过去依赖化肥提高产量,但现在社会对“绿色”、“有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化肥的模式难以为继。更严峻的是水资源问题。会宁本就干旱缺水,随着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祖厉河季节性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推行节水灌溉。
一时间,抱怨之声四起。
“不让放羊,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营生还咋干?”
“不用化肥,产量掉下来,喝西北风去?”
“种地不让浇水,这不是要人命吗?”
王建军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合作社的杂粮要维持“绿色”认证,就必须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但这可能会导致短期内产量下降。他也担心水资源短缺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然而,阵痛之中也蕴含着转型的机遇。县里开始大力推广“坡改梯”、节水滴灌技术,引导农民种植更耐旱的作物(正是会宁的传统小杂粮)。对于畜牧业,则鼓励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的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用于杂粮种植。
王建军和李卫国意识到,这既是挑战,也是“陇上原”品牌升级的机会。他们率先在合作社内全面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虽然成本增加,但产品的品质和“绿色”含金量更高了,在市场上反而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他们还尝试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更抗旱、抗病的杂粮品种。
李娟则从品牌宣传的角度,将这场“生态阵痛”转化为动人的故事。她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合作社如何克服困难、转向生态种植的过程,展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点点滴滴,将“陇上原”品牌与“守护绿水青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赢得了越来越多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的认同。
“生态的阵痛”逼迫会宁告别粗放式的发展老路,转向一条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需要付出代价,但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建军望着远处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山坡,虽然眼前利益受损,但他相信,只有保护好这片祖辈辈生存的黄土高原,会宁的未来才有真正的希望。这场阵痛,是在为子孙后代积蓄绿色的财富。
(第二十四、二十五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