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章:品牌的力量
(本章时间背景:21世纪头十年后期至2010年代初)
“陇上原”网店的生意,如同春雨后的禾苗,开始稳步生长。但王建军和李卫国很快发现,网络带来的不仅是订单,还有比较。消费者轻轻一点,就能对比全国成千上万的同类产品。仅仅靠“土特产”和几句简单的描述,已经不足以脱颖而出。王小兵不断反馈着客户的意见:包装能否更精致?产品说明能否更详细?有没有相关的质量认证?
一场关于“品牌”的深刻变革,在“陇上原”内部悄然发生。王建军和李卫国这对搭档,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展现了惊人的默契。
王建军主抓“内功”:
1. 品质标准化: 他不再满足于收购农户分散的杂粮。他牵头成立了“会宁县陇上原小杂粮种植合作社”,与社员签订协议,统一提供老品种种子,严格规定种植规程(坚持传统轮作,限制化肥农药),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达标产品。他在新建的厂房里引入了更精细的清理、色选、烘干设备,确保每一批出厂的杂粮颗粒均匀、杂质可控。
2. 挖掘产品深度: 他不再简单卖原粮。他请教食品专家,开发了易于烹煮的杂粮混合米、杂粮面粉,甚至尝试生产小包装的杂粮代餐粉。他还将王母和其他村里妇女的剪纸艺术,精心设计成品牌Logo和产品包装的核心元素,让每一袋杂粮都承载着会宁的文化印记。
3. 申请绿色认证: 在县农业局帮助下,他投入资金,为核心产品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那个小小的绿色标志,成了消费者信任的基石。
李卫国主攻“外场”:
1. 拓展线下渠道: 他利用多年在外积累的人脉和经商头脑,不再局限于网店。他带着精心准备的产品样品和宣传册,跑遍了兰州、西安等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高端社区便利店和土特产商店。他谈合作、搞促销、做试吃,让“陇上原”从虚拟网络走向实体货架。
2. 讲好品牌故事: 李卫国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在推销时,他不仅讲杂粮的营养,更会讲会宁的历史:讲汉武帝置县,讲郭蛤蟆守城,讲红军会师的壮烈,讲这片黄土高原如何孕育出最质朴的粮食。他把红色文化、古城历史与绿色农产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赋予品牌深厚的内涵。“吃陇上原杂粮,品尝的是历史的味道,是革命老区的深情。”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3. 参与展销会: 无论是省里的农博会,还是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会,只要有机会,李卫国都会带着产品去参加。奖牌拿回了一个又一个,“陇上原”的知名度逐渐打响。
品牌的力量开始显现。同样的荞麦面,散装卖几块钱一斤,贴上“陇上原”的商标、配上精美的包装、讲出动人的故事后,价格可以翻上几番,而且消费者愿意买单。合作社的社员们发现,只要按照标准种,收入比以前高出一大截,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产业有了起色,也开始回流,加入合作社或进入加工厂工作。
“陇上原”的成功,像一个标杆,激励着会宁的其他产业。肉羊养殖户开始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仅仅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甚至,县里也开始系统地打造“红色会宁·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公共品牌,将红色旅游与特色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
品牌,不再只是一个商标,它成了品质的承诺、文化的载体和价值的体现。王建军和李卫国,这两个土生土长的会宁人,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即便是在最传统的农业领域,只要拥抱变化、坚守品质、善于经营,同样可以创造出强大的品牌效应,让黄土里长出的“土疙瘩”,变成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元宝”。
---
第二十三章:返乡的年轻人
(本章时间背景:2010年代初期,第一批农民工子女成年及大学生返乡潮初现)
“陇上原”的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沉寂。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杂粮。其中,有几个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操作熟练,眼神专注,与父辈们相比,少了几分木讷,多了几分灵动和自信。
他们是从城市返乡的年轻人。李卫国的女儿李娟是其中的代表。她曾在外地读过大学(大专),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广告公司做过文案。城市的生活光鲜但也压力巨大,她常常感到自己像无根的浮萍。父亲李卫国扩大生意后,急需一个懂策划、懂审美的自己人来负责品牌宣传和电商运营,便极力劝说女儿回来。
李娟起初很犹豫,担心回到小县城会被同龄人笑话“没出息”。但一次假期回乡,她看到“陇上原”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王小兵把网店打理得有声有色,看到县里也开始举办电商培训、支持青年创业,她的想法动摇了。最终,乡情的召唤和参与创造一个品牌事业的诱惑,让她选择了回归。
她的归来,带来了全新的气息。
· 视觉升级: 她觉得父辈们的包装“土得掉渣”,虽然强调“土”特色,但缺乏设计感。她重新设计了品牌VI系统,保留了剪纸等文化元素,但运用了更现代的构图和色彩,让产品看起来既古朴又时尚。
· 内容营销: 她不再满足于在淘宝店里放几张产品图。她开通了“陇上原”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讲述杂粮种植的故事、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会宁的风土人情。她策划了“寻找老种子”、“知青回乡探访”等线上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
· 电商拓展: 她和小叔王小兵一起,将网店从淘宝扩展到京东、微信小程序等更多平台,并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她自己出镜,用亲切的方言介绍产品,效果出奇地好。
除了李娟,还有在南方电子厂打工多年、学会质量管理的张强,回来负责了生产品控;有在城里做过厨师的赵明,回来开发了多款杂粮食谱,附在产品包装里,教消费者怎么吃……这些返乡的年轻人,带回了城市里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他们像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陇上原”乃至会宁乡村的肌体中。
他们与父辈的相处,并非没有摩擦。王建军有时会觉得李娟的营销方案“花里胡哨”,不如踏实种地来得实在;李娟则觉得父亲过于保守,不懂年轻消费者的心理。但这种代际的碰撞和融合,恰恰是推动企业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父辈提供了坚实的基地和深厚的底蕴,年轻一代则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返乡潮的出现,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吸引(家乡有了不错的就业机会),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回归。他们见过世界的繁华,最终选择将根扎回故乡的土壤,用在外面积累的能量反哺家乡。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参与塑造家乡的未来。会宁的乡村,因为他们的回归,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第二十二、二十三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