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章:十字路口
(本章时间背景: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WTO,城镇化加速)
新千年的钟声,仿佛一种无形的号令,加速了会宁变化的节奏。县城里,脚手架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几条主干道被拓宽,安装了路灯,一些三四层高的楼房开始出现,取代了低矮的平房。农村,摩托车、农用车逐渐普及,电话线拉进了更多村庄,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家甚至盖起了贴着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和徘徊,也弥漫在空气里。
王建军的“陇上原”杂粮作坊,在经过几年的艰难维持后,真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市场的确在慢慢认可他的产品,订单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小作坊式的生产,产量不稳定,品质控制难,包装简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大的挑战来自外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大品牌的农产品以其标准化的生产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开始渗透更广阔的市场。王建军感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是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还是冒险投入资金,扩大规模,引进设备,真正把它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前者看似安稳,但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后者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债务。他彻夜难眠,反复权衡。妻子劝他见好就收,把作坊盘出去,他也跟着妹夫李卫国去南方的工厂看看,找个安稳工作。但王建军看着仓库里那些金黄的谷子、黑亮的荞麦,心中不舍。这不仅是他多年的心血,更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出路的探索。
与此同时,李卫国也站在了他个人的十字路口。他在南方的建筑工地摸爬滚打十几年,从小工做到了分包小老板,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也在城市里见了世面。然而,常年漂泊在外的艰辛,对家人疏于照顾的愧疚,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对故乡日益强烈的思念,让他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但他能回去做什么?习惯了城市的节奏和商业模式,他还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吗?回乡投资,做什么项目能成功?他同样充满疑虑。
这一年春节,李卫国开着新买的小轿车回到了王家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酒桌上,他和王建军这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进行了一次深夜长谈。
“建军,说实话,在外面挣点钱,心里却不踏实。根不在这里。”李卫国喝着酒,感慨道,“我看你那杂粮生意,有搞头。现在城里人就认这个‘土’字。就是规模太小了,像个小卖部。”
王建军苦笑着把自己的困境和盘托出:“缺资金,缺技术,更缺懂现代企业管理的脑子。我就是个农民,鼓捣点小生意还行,真要做大,心里没底。”
“资金我可以投一些!”李卫国一拍大腿,“管理、跑市场,我来想办法!我在外面这么多年,别的不说,人脉和胆子还是有一些的。咱们兄弟合伙干,怎么样?就把你这‘陇上原’,做成咱们会宁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个提议让王建军心潮澎湃。李卫国的资金和市场经验,正是他最缺乏的。但合伙生意涉及利益、决策,能处好吗?这又是一重风险。
几乎在同一时间,县里也在召开关于发展的会议。会宁站在了区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依靠汇款改善民生?还是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争论很激烈。主张前者的人认为风险小,见效快;主张后者的人则认为,长远来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乡村振兴更是空谈。最终,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拍板:要立足会宁的红色文化、特色农业(小杂粮、肉羊)和生态资源,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并决定出台政策扶持本土龙头企业。
政策的春风和兄弟联手的机会,同时摆在了王建军面前。会宁,这个古老的县城,和王建军个人一样,都站在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节点。向前一步,可能是海阔天空,也可能是荆棘密布。退缩一步,则可能错失发展的黄金机遇。十字路口的红灯在闪烁,绿灯也即将亮起,选择的方向,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风景。
---
第二十一章:网络连通世界
(本章时间背景:21世纪头十年中期,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开始普及)
决定性的变化,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就在王建军和李卫国紧锣密鼓地筹划扩大“陇上原”规模时,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开始悄然改变会宁的时空观念——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来了。
最初是县城和乡镇出现了网吧,吸引着年轻人去接触那个虚拟的世界。接着,中国移动和联通的信号塔,如同时代的坐标,相继在黄土高原的山峁上立了起来。手机,这个曾经象征身份和财富的“大哥大”,迅速变得平民化,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王建军的儿子王小兵,高中毕业后没有像父辈那样务农或打工,而是去了省城一家电脑学校学习。学成归来,他在县城开了一家小小的电脑维修店,兼营打字复印,也帮人申请QQ号,代购一些新奇玩意。他成了会宁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
一天,王小兵兴冲冲地跑回王家塬,对正在为扩建厂房发愁的父亲和王卫国说:“爸,叔!你们别光想着跑兰州、跑西安了!现在有个新东西,叫‘网店’,坐在家里就能把东西卖到全国去!”
“网店?看不见摸不着的,骗子那么多,谁敢买?”李卫国将信将疑。
王小兵打开电脑,熟练地登录了当时刚刚兴起的淘宝网,向他们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成交记录。“你看,这都是真的!人家浙江、广东的农民,早就把特产放到网上卖了,生意好得很!”
王建军俯下身,仔细看着屏幕上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店铺,内心受到巨大震撼。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打破地域限制、让“陇上原”直接面对全国消费者的绝佳机会。虽然风险依然存在,但值得一试。
在儿子的帮助下,“陇上原杂粮官方店”在淘宝网悄然上线了。王小兵负责拍照、上传图片、编辑文字、管理后台。他们精心拍摄了黄土高原的风光、农民种植杂粮的场景、以及非遗剪纸点缀的产品包装,努力讲好会宁故事。起初几个月,问津者寥寥,偶尔有一两单,都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转机来自一篇被转载到美食论坛的博客文章。一位偶然买到“陇上原”荞麦面的美食爱好者,写了一篇长篇博文,盛赞其口感的醇厚和品质的纯净,并配上了精美的图片。这篇文章带来了第一波流量,网店的销量开始缓慢爬升。网络的口碑传播力量,第一次让王建军和李卫国见识到了信息时代的魔力。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的覆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沟通方式。在外打工的人,可以随时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视频聊天也让留守的孩子和老人能更直观地看到远方的亲人,缓解了思念之苦。村里的干部建立微信群,通知事情、安排工作变得异常高效。农产品价格信息、务工需求信息,也能更快地传递到乡村。
网络,像一条无形的高速公路,将会宁这个偏远的西北县城,与外部广阔的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地理上的距离被瞬间拉近,信息的壁垒被打破。王建军感慨地对李卫国说:“老李,咱们当年挑着担子去兰州闯市场,哪能想到今天坐在家里,就能跟天南地北的人做生意?这世界,真是变了。”
是的,世界变了。会宁的发展轨迹,也必将因为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发生深刻的偏移。网络连通的世界,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更加直接和激烈的竞争。王小兵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开始登上舞台,他们将用父辈不完全理解的方式,为家乡书写新的篇章。
(第二十、二十一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