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章:市场的脉搏
(本章时间背景: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九十年代的会宁,如同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既跌跌撞撞,又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外出务工的浪潮已成规模,每年春节前后,县城汽车站人满为患,带着大包小包的打工者像候鸟一样迁徙,带走了青壮劳力,也带回了城市的气息和远比种地丰厚的现金收入。
王建军留在了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者”和“探索者”。他看到邻居家用打工挣的钱翻新了瓦房,买了电视机,心里不是没有波动。但他更注意到,村里种地的多是老人,为了省事,大量种植玉米、小麦等省心的作物,而祖辈传下来的、更适合本地水土的小杂粮——糜子、谷子、荞麦、尤其是他试种成功的莜麦,面积却在缩减。这些杂粮费工费时,产量不高,在吃饱肚子的年代,似乎失去了价值。
然而,王建军从偶尔带回的报纸和越来越普及的收音机里,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城里人开始讲究“营养”、“保健”、“绿色食品”。他想,会宁这些靠天生长、几乎不用化肥农药的杂粮,不就是最好的绿色食品吗?它们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要把会宁的杂粮卖到城里去!
第一步是改善品质和规模。他联合了几户还愿意精耕细作的乡亲,成立了一个松散的“种植小组”,统一选用老品种,坚持传统的耕作方式,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目标是生产出最原生态的杂粮。他负责技术指导和联系销路。
第二步是闯市场。这最难。他先是挑着担子到县城的集市上卖,打着“王家塬老品种杂粮”的招牌,但识货者寥寥,价格也上不去。他意识到,必须走出去。他带着样品,坐上班车,第一次来到了省城兰州。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他眼花缭乱。他怯生生地走进几家粮店和副食品商店,推销他的杂粮。对方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把价格压得很低,连来回的路费都不够。一次次的碰壁,让他倍感挫折。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路过一家新开的“健康食品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包装精美的燕麦片、黑豆等。他鼓起勇气走进去,向店主——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介绍他的莜麦和荞麦。年轻人尝了尝他带的炒面,又仔细询问了种植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叔,您这个理念很好!纯天然、无污染,现在城里人就认这个。但是,您这样散装拿来卖不行,得有品牌,有包装,要讲出故事来。”年轻店主的话让王建军豁然开朗。
品牌?包装?故事?这些陌生的词汇,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带着这个新思路回到会宁。在县里刚成立的乡镇企业局帮助下,他注册了“陇上原”的商标,贷款购买了一套简单的小杂粮清理、包装设备。他请人设计了简单的包装袋,上面印着黄土高原的图案和“传统老品种,自然好味道”的字样。他还把郭蛤蟆城、红军会师的故事融入宣传中,给产品增添文化底蕴。
虽然规模很小,但“陇上原”杂粮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绿色健康的理念,慢慢在兰州及周边市场打开了一点销路。订单从无到有,慢慢增多。参与种植小组的乡亲们发现,这些“土疙瘩”真的能卖出比普通粮食更高的价钱,积极性更高了。
与此同时,早期外出打工的李卫国等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历了洗礼。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体力劳动,有的人成了小包工头,有的人学会了开车,有的人甚至在沿海工厂里掌握了技术。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有市场意识、契约精神和管理经验。春节回乡,他们和王建军交流时,话题不再是单纯的忆苦思甜,更多的是关于成本、利润、信息和机遇。
市场的脉搏,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跳动。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生命力。王建军意识到,会宁的未来,不能再仅仅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必须勇敢地跳进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搏击。他这个小作坊,就像一艘刚刚下水的小船,虽然随时可能被风浪打翻,但毕竟,已经扬起了驶向远方的风帆。
---
第十九章:非遗的微光
(本章时间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
当王建军在市场经济中摸索前行时,另一股潜流也在会宁的民间悄然涌动。随着生活水平的初步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甚至曾被视作“落后”的东西。
这一年,县文化馆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馆员,叫苏晓梅,是省城大学民俗学专业的毕业生。她接到一项任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普查。她骑着自行车,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跑,记录民歌、收集民间故事、寻访手工艺人。
她来到了王家塬。在和王建军聊他的“陇上原”杂粮时,王建军的母亲,一位不善言辞的老妇人,正在炕头上用一把小剪刀和红纸,熟练地剪着窗花。只见纸屑纷飞间,不一会儿,一幅“喜鹊登梅”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线条流畅,造型夸张生动,带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
苏晓梅被深深吸引住了。“阿姨,您这剪纸真好!跟我在陕北、陇东看到的风格都不一样!”
王建军笑道:“苏同志,这有啥好的,农村老太太没事剪着玩的,过年贴个窗户喜庆。”
苏晓梅却如获至宝。她告诉王建军,这不是简单的“剪着玩”,这是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走访下去,发现会宁的剪纸、刺绣、民歌(如“会宁小曲”)、甚至一些社火表演,都极具地方特色,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觉得这些东西“土”,不愿意学。
苏晓梅的想法和王建军产生了共鸣。王建军在推销杂粮时,深感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如果能把会宁独特的民间艺术和农产品结合起来,岂不是相得益彰?
在苏晓梅的帮助下,王家塬成立了第一个“民间剪纸传习所”。请王建军的母亲和其他几位老人当老师,免费教村里感兴趣的妇女和放假在家的孩子学习剪纸。起初响应者寥寥,苏晓梅和王建军就自费买来红纸和剪刀,鼓励大家来学。
转机出现在一次县里的农产品展销会上。王建军带着他的“陇上原”杂粮参展,同时带去了村里妇女们剪的精美窗花和刺绣鞋垫作为赠品。没想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比杂粮更吸引城里人的目光,很多人询问能否购买。
这让王建军和妇女们看到了希望。原来,这些“土东西”真的能变成钱!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她们不再仅仅剪传统的花样,还尝试设计一些带有会宁地标(如会师楼)或反映新农村生活的新图案。王建军则尝试将小型的剪纸作品塑封起来,作为杂粮礼盒的装饰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李卫国的女儿李娟,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原本也准备外出打工。她嗓子好,从小跟着奶奶学唱“会宁小曲”。苏晓梅找到她,鼓励她把老人们会的曲子记录下来,并尝试在村里的民俗活动上表演。李娟起初很害羞,但当她站在台上,用清亮的嗓音唱起古老的曲调,赢得乡亲们热烈掌声时,她找到了自信和价值。
非遗的微光,如同星火,开始在会宁的乡村闪烁。它不再是即将熄灭的余烬,而是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是文化身份的认同,是乡村魅力的体现,甚至可能成为发展的资源。王建军和他的乡亲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还有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根脉。这微光虽弱,却预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自信的觉醒。
(第十八、十九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