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大墩梁上的回响
(本章时间背景:1936年10月下旬,大墩梁阻击战)
那条由火把汇成的巨龙,终于在1936年10月,滚滚涌入会宁县城。红旗插上了古老的城头,疲惫却目光坚定的红军战士受到了城内穷苦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王瑞林和李根旺挤在人群中,看着那些穿着破旧灰军装、帽子上缀着红星的士兵,他们纪律严明,说话和气,帮着百姓挑水扫院,与传闻中的“匪”截然不同。王瑞林心中那股寻求光明的火焰,被彻底点燃了。他和李根旺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红军组织的支前队,为部队筹集粮草,搬运弹药。
然而,胜利会师的喜悦还未散去,战争的阴云便再次密布。国民党军毛炳文部如同嗅到血腥的鬣狗,紧追不舍,企图将刚刚会师的红军主力围歼于会宁地区。红军统帅部决定,主力部队必须迅速转移,北上陕北,而断后的重任,落在了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的红五军肩上。
红五军的阻击阵地,就设在会宁城南的险要山梁——大墩梁。这里是从南面进入会宁县城的必经之路,山势陡峭,视野开阔,是打阻击的理想地点,但也意味着,守军将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
王瑞林和李根旺所在的支前队,被分配往大墩梁阵地运送最后一批粮食和弹药。他们背着沉重的物资,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爬。空气中已经弥漫开硝烟的味道,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那是敌人的先头部队在试探。
在山顶的临时指挥所,他们见到了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他个子不高,面色因长期的征战而显得黝黑憔悴,但一双眼睛却锐利如鹰,透着一股沉稳如山的气质。他正对着地图和几位团长布置任务,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像一颗钉子,死死钉在大墩梁上!主力部队的安全,就在我们肩上!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保证大会师成果不被敌人破坏!”
王瑞林放下物资,鼓起勇气上前一步:“长官……我们,我们能留下来帮忙吗?我们熟悉这里的地形!”
罗南辉抬起头,看了看这两个面色稚嫩却目光坚定的本地青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但随即坚定地摇了摇头:“老乡,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里是战场,太危险了。送完物资,立刻转移,保护好自己,将来建设新中国,还需要你们!”
他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王瑞林和李根旺只得遵命下山。回头望去,罗南辉的身影在夕阳的剪影下,与连绵的山梁融为一体,仿佛一尊永恒的雕塑。
阻击战在第二天拂晓打响。国民党军集结了九个团的兵力,在重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大墩梁阵地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炮火像犁地一样将山头反复耕耘,硝烟遮天蔽日。红五军的战士们依托简陋的工事,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头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展开肉搏。战斗异常惨烈,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黄土。
王瑞林和李根旺并没有走远,他们躲在不远处的山沟里,焦急地听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每一次爆炸都让他们心惊肉跳。他们能看到敌机像乌鸦一样在阵地上空盘旋、俯冲、投弹。突然,一架敌机扔下的炸弹,正好落在了山顶指挥所附近!
“罗军长!”王瑞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浓烟散去后,阵地上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加激烈的枪声和喊杀声——红军战士们怀着为副军长报仇的怒火,打退了敌人又一次进攻。但王瑞林和李根旺知道,那个和他们说过话的、像山一样沉稳的罗副军长,恐怕已经凶多吉少。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红五军以巨大的牺牲,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直到夜幕降临,枪声才渐渐稀疏下来。
王瑞林和李根旺冒着危险,摸黑爬上了大墩梁。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终生难忘:月光下,阵地已成焦土,到处是弹坑、残破的武器和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他们找到了那个小小的指挥所,只剩下一片废墟。在废墟旁,他们看到了罗南辉的遗体,他身边还散落着那张被鲜血染红的地图。
寂静笼罩着山梁,只有风声呜咽,仿佛山河在为这些英勇的战士哭泣。王瑞林和李根旺默默地流着泪,帮助后续赶来收容队伍的同志掩埋烈士的遗体。他们将罗南辉和数百名红军战士,就地下葬在了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梁上。
站在新坟前,王瑞林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升华。郭蛤蟆守城,守的是一姓之忠烈;而红军战士牺牲,为的是普天下受苦人的解放。这种牺牲,比历史上的任何忠勇都更加悲壮,更加伟大。大墩梁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英雄的鲜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将回响着这壮烈的史诗。
“根旺,”王瑞林擦干眼泪,声音坚定,“我们不找别的路了。这条路,就是最正确的路!跟着红军,跟着共产党,走下去!”
李根旺重重地点头。红色的基因,在这一刻,通过这场惨烈的阻击战,深深地植入了这两个会宁青年的血脉,也永远地铸入了会宁的山河之中。大墩梁,从此不再只是一道普通的山梁,它成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
第九章:会师楼下的曙光
(本章时间背景: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前后及会师瞬间)
当大墩梁上的枪声逐渐沉寂,牺牲的悲壮化为守护的力量时,会宁县城内,则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充满希望的热烈气氛中。尽管战争阴云未散,但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古老的会宁城,被一种节日般的喜悦所笼罩。街道两旁贴满了红绿标语,“欢迎英勇的红二、四方面军!”“庆祝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虽然城墙斑驳,但此刻在人们眼中,却仿佛披上了荣耀的光辉。城中心的那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城楼——后来被称为“会师楼”,被精心打扫过,楼上插满了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王瑞林和李根旺在掩埋完烈士遗体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县城。城内的景象让他们暂时从悲痛中挣脱出来。到处都是红军战士,虽然军装破旧,面带菜色,但精神抖擞,歌声、笑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来自不同方面军的战士们激动地拥抱、握手,互相捶打着对方的胸膛,诉说着各自长征路上的艰辛与奇遇。那种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团聚的狂喜,感染着每一个人。
王瑞林看到,一位来自江西的红一方面军老战士,正拉着一个年轻的红四方面军司号员,比划着吹号的动作;一群红二方面军的女战士,正和当地妇女会的姐妹们一起,忙着为部队缝补衣服、准备干粮。这种跨越了千山万水、超越了口音隔阂的团结,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暖的能量场。
他和李根旺主动加入到帮忙的队伍中,抬水、烧锅、分发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听到了更多关于长征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每一个故事都惊心动魄,听得他们心潮澎湃。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支队伍为何如此与众不同,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1936年10月10日,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终于到来。晴朗的天空下,会宁县城万人空巷。在文庙前的广场上(即后来的会师遗址),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红旗如海,歌声如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的贺电传来,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王瑞林和李根旺挤在人群中,踮着脚尖,看着主席台上那些以前只存在于传闻中的红军领袖。他们听不懂所有的政治术语,但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
当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整个会场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震动了古老的会宁城。战士们将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热泪盈眶。
王瑞林紧紧抓住李根旺的胳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抬头望向那座巍峨的会师楼,在秋日明媚的阳光下,楼身仿佛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他想起郭蛤蟆城废墟的苍凉,想起大墩梁上的悲壮,再看着眼前这万众一心、充满希望的场面,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分离、战争和苦难。但今天,在这里,一种全新的力量完成了伟大的汇聚。这不仅仅是军队的会师,更是理想的会师,是力量的会师,是新中国曙光初现的象征!
“会宁,会宁,”王瑞林喃喃自语,“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伟人说得对啊!”
这一刻,他心中所有的迷茫和彷徨都烟消云散。他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和事业。会师楼下的曙光,照亮了中国的西北角,也彻底照亮了这个会宁青年未来的人生道路。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从会宁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迈出它坚定的第一步。
(第八、第九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