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荣刊作者
丛延春/熊波/蒋琦/盛宗荣/连丙堂/唐增虎
本期编委
文学顾问:廖万友/阴济军
文学总监:陈野涧
文稿终审:王宣球
主编:刘堂平
园沁春·咏秋卌唱之三十四·秋之醉
文/丛延春(辽宁)
素节田园,风凉气爽,盛景养眸。
喜偎红依翠,柑梨果缀;铺金撒玉,稻菽香稠。
银杏流丹,桂枝毓秀,满目温馨着意收。
萧辰美,见霜天晓月,碧水清悠。
曼天锦绣追游,
圆绮梦,神行跨九州。
望千峰秀色,枫林浴火;万川涂彩,稻海欢牛,
饮酒微醺,品茶静语,笺墨吟诗好放喉。
华章赋,写人间醉客,盛世风流。
念奴娇·晚秋登龙帽峰山抒怀
文/丛延春(辽宁)
帽峰云树,望长空万里,天涯何处?
云海苍茫多幻化,楼宇星罗棋布。
笑指飞鸿,劲呼环宇,一任空劳苦。
雁声愉耳,我将应兴吟赋。
汝看满汉雄风,明清糜废,过眼遥天暮。
秦汉长城何处是,青草黄沙忠诉。
百代骚人,千秋过客,名利浑如土。
霜枫红透,且同松岭歌舞。
绽放的茶花
文/熊波(江西)
微风吹拂的早晨
河水缓缓地流淌
一片黄叶
飘落在我的肩头
轻轻的落叶
满载着秋天的思念
老墙边的茶花
今晨依然绽放
我摘下一朵
送给梦中的伊人
大雁来了
心随雁群
向远方飘荡
25.9.25早晨写于南昌
沁园春●秋分(词林正韵第二部)
文/蒋琦(西安)
节序平分,寒暑初匀,渐起爽凉。正篱边菊绽,千丛灿漫;庭前桂放,十里芬芳。云淡天高,雁排阵远,水泽蒹葭映晓光。当时下,见清辉遍洒,爽气盈堂。
暮年兴味飞扬。用词曲、传承赋锦章。想登高眺远,秋光正好;临流赋咏,逸兴波长。稻陇翻金,棉田吐雪,一派丰饶入画廊。心同醉,任诗情画意,不负橙黄。
热水瓶
盛宗荣(重庆)
满肚玉泉温,闲时桌上蹲。
全身都是胆,沸水亦能吞。
为祖国献歌
文/连丙堂
钢铁的骨骼撑起黎明
黄河在血脉里奔涌不息
五千年星火淬炼成金
每一粒沙都记得你的姓名
青松在悬崖上雕刻誓言
白鸽掠过纪念碑的尖顶
我以心跳的韵律丈量
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深情
当晨光吻过每寸疆土
露珠里绽放整个秋色
祖国啊 我不过是你怀中
一粒正在发芽的月光
苏幕遮•金秋(范仲淹体.第四部)
唐增虎(山东)
稻粱肥,蔬果暮。桂魄流香,菊蕊含清露。
荷败犹欹摇暗树,虎月穿云,昼暖宵寒渡。
果垂枝,瓜坠树。客子凭栏,望断天涯路。
国庆欢歌迎圣祚,家睦邦兴,此景人长慕。
散文:《秀丽博山》
唐增虎(山东)
若说齐鲁大地上藏着一处能将自然奇景与人文厚韵揉进烟火里的地方,那一定是博山。这里的山从不是单调的青黛轮廓,颜山公园依着山势铺展,晨雾里能听见鸟鸣与晨练人的脚步声交织,每一步都踩着自然的节拍;杏花村的春日更成了城中盛景,千树杏枝缀满粉白花瓣,如云似雪般铺展开来,微风过处,花瓣轻落,在青石板路上织就粉毯,蜜蜂嗡嗡穿梭花间,连空气都浸着清甜,游人举着相机追着花影,孩童在花下追跑,笑声与花香缠在一起;溶洞更是鬼斧神工,钟乳石垂落如千年凝结的玉簪,灯光掠过便漾开满洞星辉,石笋拔地而起似利剑擎天,暗河流水潺潺,藏着大地深处的秘密。
而博山的魂,藏在老手艺、老故事与红色记忆里。陶瓷窑火千年不熄,匠人指尖捏出的白瓷能映出云影,琉璃匠人吹制的彩珠,阳光一照便成了流动的彩虹;神头文化浸润着岁月,孝文化的传说刻在古碑上,也藏在街头“们”(娘)给孩子讲的故事里,让每一份温情都有了根;杏花村的老槐树已有百年树龄,皲裂的树皮下藏着光阴的故事,树下常围坐着摇蒲扇的老人,用浓重的方言讲着“当年杏花树下歇脚的货郎”“杏林里救过路人的老中医”之类的旧事,一旁摆摊的手艺人正用杏木雕刻小摆件,刻刀起落间,木花飞溅,件件都带着乡土的温度。红色印记更不曾褪色,焦裕禄纪念馆里的旧物诉说着赤诚,马安山抗日遗址的断壁残垣铭记着壮烈,抗战时的博山连曾在这里浴血,护城河的水还映着当年的烽火,如今却成了饭后散步的好去处,老人坐在河边石凳上,用带着独特口音的方言聊着家常,那语调里满是岁月的安稳。
最动人的,是这里鲜活的烟火气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街头相遇一声“老欢”(打招呼),瞬间拉近距离;吃食更是勾人味蕾,春卷里裹着山野菜的鲜,酥锅咕嘟着肉与海带的香,杏花村的农户则会把新鲜摘下的杏子做成杏酱、晒成杏干,酸甜滋味里全是阳光的馈赠,一口下去便是独有的“博味”。逢年过节时热闹非凡,街头张灯结彩,踩高跷的艺人踩着鼓点穿梭,扮玩的队伍里,孩子们的笑声与锣鼓声撞在一起,满街都是喜庆的模样。而当地的婚俗更是别具一格:娶亲前日,男方要把嫁妆沿街铺开转一圈,红漆家具、绣花被褥在阳光下格外惹眼;到了半夜才去迎新娘,门口得请属龙属虎的人“把门”,据说能驱邪纳福。这习俗里还藏着旧时光的印记——早年间怕土匪阎六抢亲,才定下这般“昼摆嫁妆显底气,夜迎新娘避风险”的规矩。夏日里的博山更惬意,山间风拂过,吹散暑气,杏花村的杏林间凉意更甚,成了天然的避暑地,村民们搬着小马扎坐在树下,递着自家腌的杏干闲话家常,自在得让人心生羡慕。
从淄川与博山之名各取一字,才有了今日的淄博。而博山,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润的一块玉——既有颜山、溶洞、杏花村的雄奇与灵秀,又有陶瓷琉璃、神头文化的细腻,更有婚俗烟火与红色记忆的滚烫。走在这里,听着“们”的唤声,应着“老欢”的招呼,闻着杏花的清香,便懂了何为“人杰地灵”,每一处风景、每一样手艺、每一口吃食、每一段习俗,都是博山写给世界的诗。
《博山》方言与民俗典故注解
1. 方言词汇
- 们:博山地方特色称谓,意为“娘”,是当地亲属称呼中极具辨识度的表达,承载着地域化的亲情语境。
- 老欢:博山民间常用的打招呼用语,类似“您好”“吃了吗”,语气亲切自然,体现了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2. 民俗典故
- 婚俗系列:包含“白天摆嫁妆满街转”“半夜取新娘”“龙虎把门”三项核心习俗。摆嫁妆是男方彰显诚意与家境的方式;半夜迎亲与龙虎把门(请属龙属虎者守门)的习俗,源于旧时防范土匪阎六抢亲的历史背景,既为规避风险,也寄托了驱邪纳福的美好祈愿。
- 阎六抢亲:流传于博山当地的民间传奇故事,讲述了旧时土匪阎六常抢夺民间新娘的恶行,这一历史隐患直接影响了当地婚俗的形成,成为博山婚俗文化中极具故事性的背景渊源。
————————————————————
散文:《见证临电史》
唐增虎(山东)
在齐国故都临淄的街巷深处,藏着一处见证岁月的供电局(前身为侠电所)。它沉默矗立,却默默镌刻着这片土地从灯火稀疏到万家通明的用电记忆,成为临淄电力发展史最忠实的见证者。
临淄的用电故事,始于简陋的“一线一地”模式。那些年,电流在简易线路中蹒跚穿行,点亮的不仅是零星灯火,更是地方对光明与发展的最初向往。时间的指针拨至八零年,这一年成为临淄电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市局三十八名电力人怀揣着热忱与技艺,与地方农电局携手重组,供电局的前身就此正式成立。彼时的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所辖范围横跨一市(东营)三县(广饶、临朐、青州)一区(临淄),既要保障庞大区域内供电线路的检修维护,更要统筹临淄区的用电管理。
第一代电力人,是拓荒者,用双脚踩出了电力的最初版图。 创业之初,供电局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工具简陋,抢修车更是稀罕物,大部分路程要靠自行车甚至步行。所长老刘带着兄弟们,背着几十斤重的瓷瓶、电线,在齐都的湿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有年寒冬,朱台镇一条主干线路被暴雪压断,三十多户村民和一座小型油坊断了电。老候领着五个人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抢修,手套粘在冰冷的电杆上,一撕就是一层皮,没人喊疼;干粮冻得硬邦邦,就着雪水咽下去,没人叫苦。从清晨到深夜,当油坊的机器重新轰鸣,村民家的灯泡亮起暖黄的光,他们冻得发紫的脸上才露出笑容。那些年,这样的抢修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用最朴素的坚守,为供电局的发展埋下了“可靠”的种子。
第二代电力人,是传承者,更成了革新者,让电力脉络长出“智慧”的枝丫。 随着地方经济起飞,老旧线路渐渐跟不上发展节奏,供电局也迎来了升级迭代的关键期。接过前辈工具包的小王,带着团队啃下了“农网改造”这块硬骨头。为了让边河山区的果农用上稳定的电,他们背着测量仪器爬遍了大小山头,精准规划线路走向,避开每一片果园;为了配合临淄城区扩容,供电局率先引入“带电作业”技术,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线路升级,曾经需要停半天电的检修,如今一小时就能搞定。他们不再只靠经验排查故障,而是通过供电局的智能监控中心,用终端实时监测线路负荷;不再手写抄表记录,而是推广远程抄表系统,效率提升数倍。但不变的是前辈的韧劲——暴雨天抢修,他们依然会脱下雨衣裹住设备;除夕夜值班,供电局的值班室始终亮着灯,他们放弃团圆守在岗位,只为让千家万户的春晚不因停电中断。
如今的临淄供电局,更以央企担当扛起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让电流成为守护民生、赋能发展的“生命线”。 每当极端天气来袭,供电局的“应急抢修队”总是第一时间集结。前年夏天,台风过境导致临淄南部山区多条线路受损,二十多个村庄断电。抢修队顶着狂风暴雨进山,砍伐拦路的断树、更换受损的电杆,连续奋战三十多个小时,终于让山区恢复光明,而队员们的衣服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脸上满是泥污。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它的身影同样活跃:为北羊的蔬菜大棚量身定制供电方案,增设专用变压器保障恒温设备运转,让新鲜蔬菜能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帮皇城的樱桃种植户搭建光伏供电系统,既降低灌溉成本,又实现绿色环保,助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此外,供电局还常年开展“电力助学”“安全用电进社区”活动,为乡村学校更换老化线路,给居民讲解用电常识,把温暖与安全送到百姓身边。
如今,当年的基层供电机构已成长为隶属于五百强央企国网的临淄供电局。曾经的简易线路早已被纵横交错的智能电网取代,人工巡查逐渐被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辅助,而便民服务的升级与社会责任的践行,更让“光明”有了厚度与温度。
临淄供电局的发展史,是临淄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更是一代代电力人接力奋斗的勋章。这片曾见证齐桓公九合诸侯、管仲变法兴邦的土地,如今正被源源不断的电流滋养着新的生机。从古时的桑麻遍野到今日的产业兴旺,从烛火摇曳到灯火璀璨,供电局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连接起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它用光明见证着齐国故都的复兴,用技术迭代回应着时代需求,用贴心服务与责任担当温暖着一方百姓,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印记,更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传奇。
作者
3️⃣墨韵芳洲文学社
公众号“墨韵芳洲文学社投稿须知:
一、作品内容来稿内容,体裁不限,散文、诗歌、古体诗,随笔、论文、游记、作品等,可有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版权要求1、所有投稿作品“墨韵芳洲文学社”及其相关合作机构,享有使用权。2、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首发,不得作假,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稿件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切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4、稿件需附上作者简介和1-2张照片;5、部分图片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关于稿酬 :每首作品的赞赏总金额的3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30%发放给朗诵者,20%发放给编辑,20%作为平臺所用,(赞赏额度累积到一定比例我们将捐赠给最需要的贫困学子)每首作品打赏金额低于或等于10元不进行分配,此金额留用平台运营之用,高于10元以上按稿费分配标准执行。
四、投稿方式:
投稿微信:A136-com;投稿邮箱:amd_2002@qq.com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