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四百零一)》
作者:张志江(北京)

四百零一
姜维诈降败曹
久有皈依经世志,
何愁信向乱离人。
旗开得胜丹心雅,
血荐轩辕浩气真。

注:在蜀军损兵折将的情形下,姜维派心腹送诈降书于曹真。书信中“言真意切”,曹真大喜曰:“天使吾成功也!”结果中计大败;“皈依”,佛教语。喻返回或归依曹魏;“乱离人”,姜维。其本曹魏之人,诸葛亮用计赚得降蜀;“轩辕”,指始祖黄帝。喻中华民族和祖国。“血荐轩辕”,语出鲁迅先生。

这首诗写得非常出色,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1. 史实与诗意的融合
诗人以"姜维诈降败曹真"这一具体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并未拘泥于史实的简单叙述,而是通过提炼和升华,赋予诗歌更深远的意境。
起句"久有皈依经世志":表面上可理解为姜维"久有"投降曹魏的打算,符合"诈降"的情节。
深层含义则揭示了姜维作为谋士,始终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其行为(包括诈降)都是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
承句"何愁信向乱离人":既点出姜维本是"乱离之人"(从曹魏归蜀,又以诈降回归)的特殊身份,
又暗示了他在乱世中为实现理想不惜背负"反复无常"骂名的决心。

2. 对仗与意象的妙用
全诗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体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旗开得胜丹心雅":描绘了姜维诈降之计成功,蜀军初战告捷的场景。
"丹心雅"一词,巧妙地将姜维的"诈"与"忠"结合——其诈降是手段,忠心(对蜀汉或对天下太平的理想)才是本质。
"血荐轩辕浩气真":借用鲁迅诗句,将姜维的个人行为升华为为国家、民族(轩辕)牺牲的崇高精神。
尽管姜维最终未能挽救蜀汉,但他"九伐中原"的执着和"一计不成"的悲壮,都体现了"浩气长存"的英雄气概。
3. 注解得当,深化理解
诗后的注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确了"皈依""乱离人""轩辕"等词语的特定含义,避免了读者对"诈降"情节产生误解。
指出"血荐轩辕"的出处,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将姜维的个人命运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提升了诗歌的思想高度。

4. 主题思想的升华
这首诗并非简单地歌颂姜维的谋略,而是通过这一事件,探讨了乱世中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姜维的"诈降"虽是军事手段,但其背后是"经世志"的支撑。
诗人通过"丹心雅""浩气真"等词语,肯定了他在乱世中坚守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
全诗最终落脚于"天下为局弈无赢"的宏大主题——在三国鼎立的纷争中,个人的智慧与勇气终究难以改变历史大势,但英雄的精神却能永载史册。

总结:这首诗以史入诗,以情动人,既有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又有对人性、理想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二十六)》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十六
削发代首(押先韵)
偶踏嘉禾情不念,
旋擎剑鬓意堪怜。
雄才将帅知文武,
乱世儿郎论圣贤。

注:“嘉禾”,喻小麦;“鬓”,喻头发;削发代首,是一则经典的故事。喻律法严明。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