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得罪流氓,也别得罪作家
文/郭卫东
“宁可得罪流氓,也别得罪作家”,当在网络上再次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思绪如脱缰之马,瞬间飘向了历史的长河。
威名赫赫的杨家将,七郎八虎的英勇事迹流传千古,让人热血沸腾。谁能想到,就这样一部大作,让人心生敬仰的杨家将,好多人物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那同样精彩的呼家将故事里,却有一个被误读的人物——庞文。这个山东菏泽成武人,原名庞籍,本是一位大忠臣,不知是何处得罪了某些人,竟被写成了大奸臣。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扭曲,就像一颗蒙尘的明珠,失去了原本的光彩。还有四大名著《水浒传》,里面两个声名不佳的女人都姓潘,很难不让人猜测这或许与小说家施耐庵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文学创作,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展现美好与正义,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一些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伴随传媒载体不断变革,作家这个称呼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变化,渐渐向大众转移。如今,每个人似乎都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都能在网络的平台上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家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
作家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就像考古学家想要了解宋朝、唐朝的历史人文经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那个时代的书籍上进行考证。几十年、上百年后,我们的后辈若想了解现在的情况,最便捷的途径也是从书本上阅读。而这些资料的书写者,正是作家。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着时代的画卷,记录着社会的变迁,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作家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传承者。他们将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之中,通过文字的力量,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得以代代相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
历朝历代的皇帝,最注重名声,就怕那些拿着笔的史记编撰官把他们说的一塌糊涂。因为他们深知,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被记录下来,就可能成为千古定论。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能小瞧作家的影响力。他们冷不丁什么时候就能搞得你灰头灰脸。
我如今也年过半百,也算是与笔结缘多年。我曾用笔维护过权益,写过不少不平之事。为基层的人们讨过公道,要过欠薪,也评价过一些社会上的不平现象。记得有一次,看到计划生育抓人,甚至让丈母娘跪拖把杆这样过分的事情,我义愤填膺,用文字揭露了这一现象。没想到,由于我的出现,当地政府也只能乖乖放人。文字的力量,在那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识很多作家朋友,他们平日里一个个看着人畜无害,甚至有些混不吝的样子。但一旦认真起来,那股子劲儿可真的很可怕。他们会用犀利的笔触,直击问题的核心,让那些丑恶的现象无所遁形。
所以,“宁可得罪流氓,也别得罪作家”,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应该尊重作家,尊重他们的创作,因为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民族文明的传承者,他们手中的笔,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作者简介:郭卫东,笔名石头,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宁古塔杂志社签约作家。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约600万字。2005年出版个人诗歌选集《漂泊的思绪》一书、2013年主编出版书画集《曹州书画百家赏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