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砖瓦老南京》里的历史密码与文化念想
▓ 张长宁 / 文
《砖瓦老南京》 陆华著
南京的秋阳打明城墙垛口漏下来,青石板上的光影晃悠悠的。旁人打这蜿蜒的城墙根过,多半脚步匆匆,而陆华却总蹲下来,手指抠着砖缝里的土,专瞅墙根那带青苔的残砖。有块刻着“江阴县”的明代老砖,后来就成了他《砖瓦老南京》里的宝贝注脚。这部书可不是普通的收藏册子,是老陆用三十多年心血攒的“南京记忆账”,让不会说话的砖石开口讲古,更让人明白,收藏不只是囤老物件,是要把城市的根留住。
砖瓦为证——从老砖里抠出的历史较真儿
明代南京城墙,那可是建筑史上的大奇迹——全国152个州县的人都来帮忙,烧了上亿块砖,每块砖上都刻着产地、工匠、监造官的名字,跟现在的“质量追溯”一个理儿,这套规矩,在当年可是杠杠的。陆华在《砖瓦老南京》里,就盯着这点下功夫,不光是藏砖,更用砖证历史。他手里一块洪武年的砖,清清楚楚刻着“总甲刘德华 甲首王阿三 小甲李狗儿”,翻出南京档案馆的老账册一对,果然写着“每块砖得刻三级责任人”,分毫不差。这么一来,干巴巴的制度条文就活了,能摸得着,能看得真。
要说这砖瓦里的学问,可不只考据这么简单。书里有块砖,侧面竟刻着“阿弥陀佛”,字娟秀得像江南姑娘写的。这块砖在老陆眼里就是个宝贝疙瘩,他蹲在城墙根,手指划着砖上的字,比对了大报恩寺遗址挖出来的同类砖,琢磨出这是明代官窑给寺庙周边城墙烧的“祈福砖”,不光说明明初信佛信道的人多,也看出城墙不只是挡敌人的,还装着老百姓的念想。把砖瓦放到当年的社会、宗教里琢磨,每块残砖就成了带故事的老切片,不是孤零零的老古董。
城砖叙事——从砖缝里瞧南京的家常事
南京是“十朝都会”,正史里净讲帝王将相的大事,陆华偏在《砖瓦老南京》里捡老百姓的视角。他藏了块六朝的莲花纹瓦当,边都缺了,中心莲瓣还看得清。蹲在地上跟瓦当对视半天,跟栖霞山千佛崖的莲花纹一对,八成是南朝建康城里某座寺庙的东西,正好应了《建康实录》里“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难得的是,他还把瓦当挖出来时的照片、土里的检测报告都印在书里,让“南朝寺庙在哪儿”这学问上的事儿,有了实打实的凭据,就跟数自家门槛上的裂纹似的,把历史瞅得细。
老陆研究砖瓦,不光是自己琢磨,更想让全城人都明白这里头的门道。研究明城墙时,他还跳出了“就洪武年间规矩说事儿”的框框。他发现不同地段的砖尺寸不一样:聚宝门那片的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清凉门的就短个两三厘米。翻《明史·舆服志》,里头写着“皇城砖管得严,外城松点儿”,他就琢磨,明代南京城墙怕是有“核心区、外围区”两套规矩。这发现还被南京城墙保护中心写进了年报,修城墙时真用上了。从这几毫米的差别里读出故事,才是把历史瞅细了。
文化觉醒——从自家藏货到全城宝贝的心思转变
南京老门东拆迁那阵,陆华亲眼见工人把一批明代城砖当垃圾运走。这事让他在书里专门辟了章“城市拆建里的老根”,把二十年拍的300多张城墙残片照片都放进去。有张2005年的照片,看着揪心:某小区地基里露出几十块城砖,被推土机碾成碎块,砖上“庐州府”的字还能认出来。他在书里急得“直拍桌子”:“每块砖都是城市的精气神,砸了它们,等于把老祖宗的念想掐了!”
心疼归心疼,老陆真动手干了。据说他把自己藏的许多重要城砖拓片捐给了有关部门,还在书里写了“认老砖、护老砖指南”,教读者咋看出是古砖、咋找文物部门。他记的“市民发现-专家鉴定-博物馆收藏”的真事儿,还被南京市文旅局编进了“文化遗产保护手册”。就像他在《砖瓦老南京》序里说的:“藏东西到最后,不是自家宝贝,是让全城人都当个事儿。”现在有小学的娃拿着他的书,在城墙边找砖上的字,这些残砖断瓦才算真活过来,成了续文脉的种子。
收藏范式——从炫富摆谱到跟老物件过日子的明白账
现在收藏圈还净比谁的东西贵,陆华的“佛石居”却始终素净——墙上挂的不是值老钱的玉器字画,是他亲手拓的城砖铭文;案头摆的不是用来吹牛的“国宝”,是不同时期的城砖标本对比,摆得很!《砖瓦老南京》里有张照片,看着暖心:几位白发老爷子围在他家八仙桌旁,捏着放大镜研究一块带“府军卫”字的城砖,你一言我一语争得脸红脖子粗,末了捧着砖哈哈一笑,桌上摊着《明史》《南京城墙志》,这“以藏会友、以友证史”的劲儿,比那些比价钱的实在多了。
从早年研究玺印时盯着“方寸里的字密码”,到如今瞅着城墙砖瓦里的“城市记忆”,陆华藏东西的路数,一直没离开“解文化基因”的谱。他在《砖瓦老南京》里说的“收藏三境界”——“见物见形”“见史见制”“见人见心”,给现在藏家提了个醒:真收藏不是占着物件不放,是跟历史唠嗑、跟文化搭伴儿。他说自己雨夜抢救被淋的城砖时,蹲在雨里念叨“可别再受委屈了”,这份疼惜,才是文化守护者最实在的样子。
合上书页,窗外的明城墙在暮色里更沉了。陆华用《砖瓦老南京》说清了:一座城市的文脉,不光藏在气派的宫殿寺庙里,更刻在每块残砖断瓦的纹里路里。这些闷头不响的砖瓦,因他的较真儿成了会说话的历史;这座经多了风雨的老城,也因这样的坚守,一直揣着文化的热乎气。如今城市变得快,这样的书既是给历史行礼,也是给将来提个醒——把每样文化老物件当回事,城市的记性才能一直鲜活。
注:《砖瓦老南京》作者陆华,别名雁父,建湖县人,1939年出生,烈士之子。1963年毕业于江苏新闻专科学校(原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从业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及扬子晚报等单位。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