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9·25起义始末:
和平解放新疆的72小时
(史海钩沉)
编写/田绿洲
1949年9月25日,新疆的黎明被一纸通电划破。 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与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在解放军兵临城下的历史关头,毅然宣布起义。这一决定不仅避免了天山南北的烽火,更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新疆的政权更迭,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和平解放的典范。
一、山雨欲来:起义前的历史伏笔
1949年8月,兰州战役的炮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西北防线。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雷霆之势攻占兰州、西宁,新疆孤立无援。此时,新疆军政高层分裂为三派:
主和派:以陶峙岳、包尔汉为代表,主张顺应大势,避免生灵涂炭;
顽固派:如骑五军军长马呈祥,意图负隅顽抗;
观望派:多数军官既不愿战,又对共产党心存疑虑。
中共中央通过张治中(原西北军政长官)多次致电陶峙岳,强调“和平解放新疆,功在千秋”。9月10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陶、包如能率部起义,当以民族功臣待之。”
二、72小时博弈:从密谋到通电
9月23日,陶峙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顽固派军官马呈祥以“撤退南疆”相威胁,陶峙岳以“新疆乃中国领土,岂能拱手让人”力排众议,迫使马呈祥等离境。
9月25日凌晨,陶峙岳与包尔汉在省政府密室最终敲定通电文稿。当日正午,陶峙岳以警备总部名义发布起义宣言,宣布“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次日,包尔汉率省政府官员通电响应。
关键细节:
起义前夜,陶峙岳秘密下令驻守哈密的部队调转枪口,防止顽固派破坏;
包尔汉通过苏联驻迪化领事馆,确保起义后国际声援。
三、和平交接:从起义到新生
10月12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率领下进驻新疆。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包尔汉任主席,陶峙岳任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
历史回声:
军事意义:10万国民党军整编为解放军,未发一枪;
政治意义:毛泽东评价“新疆的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
人物命运:陶峙岳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包尔汉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四、今日回望:为什么9·25起义值得铭记?
76年后的今天,新疆已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9·25起义的启示在于:
和平高于战争:陶峙岳曾说:“若开战,新疆必成第二个西藏。”
民族大义:起义中维吾尔族、汉族军官共同决策,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格局。
历史选择:在1949年的十字路口,新疆选择了与祖国同频共振。
结语:
9·25起义的枪声从未响起,但它的回响至今绵长。当我们在2025年重读这段历史,仍能触摸到那些在烽火中坚守和平的双手——他们用智慧与勇气,为新疆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