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等待,另样的情愫
作者:徐德山
离我住处不远,有个公交站,紧邻着一所小学。每逢放学时分,校门口便被人群与车辆填满,整条路堵成一片深红——那都是来接孩子的家长。他们齐齐望向校园里,目光里满溢着宠溺。
不远处,还有一所养老院。每天下午,老人们不约而同搬着小凳,聚在院中,静静望着大门外。那一双双眼里,盛着无声的期盼。
学校门外与养老院门内,看似毫无关联,却有一个共同点——等待。
校门外的等待,是接孩子回家的亲人;院门内的等待,是盼子女来看自己的父母。
目光相似,意味却不同。
校门外的目光热切、专注,是向前伸展的爱;院门内的目光浑浊、恍惚,是向远方牵绊的念。
视线所及,亦是截然不同的画面。
校门外,人群簇拥,成百双眼睛齐刷刷望向里面,等着那些被称作“心肝宝贝”的孩子跑出来。年轻的父母、头发花白的祖辈,个个眼神灼灼,情意绵绵。
校门一开,他们眼角的皱纹仿佛瞬间被笑意熨平。孩子们涌出来,立刻被搂进怀抱、牵住双手,有的还被高高举起,脸颊贴着脸颊。
那一幕,是三三两两携手的背影,是暖意融融的日常图景。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一种等待,发生在养老院的大门内。
几十双昏花的眼睛,茫然地望着门外。那目光里,有期盼,也有凄凉。他们在等,等他们的“心肝宝贝”出现。
可失望总比希望来得频繁。一次次落空后,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腰也更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老人在等待中耗尽了念想,在寂静中走完余生。
当他们望眼欲穿时,或许他们的子女,正牵着下一代的手,走在某个游乐场或校园门外。
我曾去过一家养老院探望。有人无神地躺在床上,电视开着,眼神却早已飘远。只有三餐时分,他们眼里才闪过一丝活气。
也有人拄着拐杖,在院子里一圈圈踱步,嘴唇微微嚅动,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念着谁的名字。
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他们心里装了太多放不下的牵挂,太多未说出口的惦记——那是人到暮年,最深也最沉的情怀。
等待的目光,一门之隔,内外却是两种天地。一边是迎接,一边是盼望;一边是热腾腾的当下,一边是空荡荡的余生。
不知不觉,眼前竟有些模糊了。
【作者简介】
徐德山,大连人,下乡当过知青,回城进厂当工人,现已退休。近几年关注新媒体,在《教师枕边书》《金声诗刊》等十几家微刊发表过四十余篇作品。年过古稀,仍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