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坛/ 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文/诗远(山东)
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均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颗理论明珠。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同属儒学学术范畴,但又各具不同观点认知。
首先,明代王阳明心学与宋代程朱理学,本质上都属孔孟儒学的学术范畴,是儒学发展的两大主流分支,核心都是对孔孟“仁”“礼”“性善论”等思想的继承与深化。
其次,两者又有不同。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理”的认知和实践路径上: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如“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穷尽物理)来把握“理”,强调外在的学习与规范。
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心即理”,认为“理”就在人的本心之中,无需向外探求,主张通过“致良知”(发掘内心的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来实现道德完善,更强调内在的自省与觉悟。
所谓“”心即理”, 从 其 内涵上看,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理,理在心中。世间的道理、规范等并非外在的强制约束,而是源于内心的认知与体悟。比如道德准则,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内心本就具备的,通过内心的觉醒就能发现并遵循这些天理。
从其意义上看,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中"理"与"心"的隔阂,强调个体内心的自主性和对道德准则的直接感悟,鼓励人们从自身内心去探寻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求理。
所谓 致良知,从其 内涵看,心学认为,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心,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智慧和道德直觉。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内心的省察克治,去除私欲的遮蔽,恢复和发扬良知的光明,使自己在言行上符合良知的指引。比如面对善恶抉择时,良知能瞬间做出判断,我们要依循良知的指示去行动。
从其意义上看:心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易直接的道德修养方法,让人们相信自己内心本具的良知就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向内审视自己,通过自我修养实现道德的完善。
所谓 知行合一, 从其内涵上看。心学认为,知和行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另一方面,有真切的认知必然会引发相应的行动,若未产生行动,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例如,知道孝顺父母,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照顾父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自己知道孝顺。
从其 意义上看。心学纠正了传统观念中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倡导人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深化认知,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名誉主编/郭栋超

主编/芷兰
常务主编/冰狼

副主编/寒梅、梨花、心慈、流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