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糁面”深入骨子里的
故乡味道
文/高五辜
秋雨,似断了线的珠子,淅淅沥沥地飘落,酣畅淋漓地洗刷着大地。我被这恼人的秋雨困于屋内,百无聊赖地倚着南窗,透过如纱雨幕,隐隐望见曾经故乡新寺村的旧址。如今,那里已然林立起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它们在雨中显得肃穆而冷峻,与我记忆中那充满烟火气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或许是岁月渐长,恋土之情愈发浓烈,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村子还在的往昔时光。父亲高富荣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一一闪现。而祖母为我做的那碗热气腾腾的“糁糁面”,更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之门。
“糁糁面”,单从名字便能猜出,它是在熬好的包谷糁里下面条。乡亲们曾笑言“糁糁面”是“麦稭和泥”,如今想来,这俚语实在形象贴切,诙谐幽默,足见劳动人民的智慧。
故乡的清晨,总是被家家户户锅灶烟筒里飘出的烟火气轻轻唤醒。我的老屋坐东向西,那黄泥糊就的灶台,满是温暖的回忆。灶台上的铁锅,被岁月的烟火熏得油亮,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灶膛里跳动的,是晒干的玉米秆和麦草燃起的火苗,带着草木特有的清香,欢快地跳跃着,将整个屋子烘得有了暖气。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糁糁面”宛如一首悠扬的童谣,伴我成长。它并非山珍海味,只是一碗寻常饭食,但其味道,却如刀刻般深深印在我的味蕾上。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那独特的滋味依旧清晰如昨,令人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家家户户生活条件相差无几。“早上喝糁子,中午糁子喝,晚上包谷把皮剥”,这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家,父亲、祖母加上我们弟兄五个,一家七口人,仅父亲一人挣工分。加之男娃们正长身体,饭量颇大,家庭的困窘可想而知。有一天,祖母看着我们几个饿得蔫巴拉沓的孩子,心疼地说:“你们正长身体,中午我给咱做顿调和饭。”
祖母说着便挽起袖子,她那布满老茧与皱纹的手熟练地舀了几勺麦面,开始和面团。我望着那小小的、碗大的面团,满心疑惑:这么一点面,怎么够我们七个人吃?恐怕连牙缝都填不满。祖母似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边和面一边漫不经心地说:“这些面我盘算够了,无论好坏,得先让俺娃吃饱。”说完,她走到灶门口,缓缓往灶膛里塞进一把干燥的包谷叶子,划了根火柴丢进去。“腾”的一下,橘红色的火苗瞬间欢快地舔上锅底,映在祖母满是皱纹却满是慈爱的脸上。
不一会儿,水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白泡,似在轻声呼唤。祖母起身,迈着蹒跚的步子,从屋角的瓦瓮里舀出一碗包谷糁,一边往锅里倒一边用勺子轻轻搅拌着。她耐心地说:“锅水烧得冒泡泡的时候下糁子,饭就不会起‘疙瘩’。”
待糁子煮到八成熟,祖母把擀好的面条下进锅里。她拿起一双长长的竹筷,在锅里轻轻搅动几下,动作娴熟而优雅,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面条在水里翻滚着,不一会儿便变得透亮、柔软,好似一条条灵动的小鱼。祖母笑着说:“不着急,先让它闷着,闷过的饭可比放账还厉害呢。”
说话间,祖母拿出铁勺,从瓶子里倒了点油,放在锅底开始做“糁糁面”的稍子头。所谓的稍子头,不过是用铁勺爛点蒜苗、芫荽、荠荠菜,简单至极。既无复杂工序,也无昂贵原料。她只是在糁糁面里加了几小勺盐,一小勺五香粉,然后在出锅前倒进铁勺爛好的菜。所有的鲜美,仿佛都源于那麦秸火慢煮下,面条本身和糁汤碰撞出的最质朴的香气。
我向来是最积极的“吃货”,早早搬了个小凳子守在灶台边。我一边帮祖母往灶膛里添几根包谷针子,让火苗烧得更旺,一边贪婪地吸着鼻子,闻着锅里飘出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又硬生生地咽回肚子里。
终于,糁糁面闷煮好了。我看到起先稀汤瓜水的饭,竟魔术般地成了稠囊囊,还能上筷子!祖母用一个粗瓷大碗盛出来,热气腾腾地递到我手里。我迫不及待地吹了吹,然后“吸溜吸溜”地吃起来。面条滑爽筋道,糁子温热可口,带着淡淡的麦香和烟火气,那稍子菜提的香味从舌尖一直香到心底。一碗下肚,浑身舒坦,连鼻尖都会微微冒出细密的汗珠。
后来,我离土不离乡,在机关或城市里生活。我煮过无数次挂面,用着方便的燃气灶,试过各种品牌的调料包,却始终煮不出记忆里的味道。我渐渐明白,我思念的从来不是那碗简单的糁糁面。
原来我思念的,是灶膛里那簇由包谷杆叶点燃、跳动的火苗,它温暖了我的童年;是烟雾缭绕中,祖母添柴、搅面的忙碌身影,那是祖母慈祥勤劳的模样;是那口粗瓷碗传递过来的、带着温度的暖意,让我感受到家的踏实和温馨;更是那碗“糁糁面”里,盛着的、再也回不去的整个童年和故乡。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是无论走多远、还是生活条件再变化都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千金难买。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1954年7月22日出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百余万字。《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用笨拙的秃笔,书写多彩瑰丽的城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