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五)
王慧仙
2006年9月6日,我在楼下看见我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吵架。我就过去问:“谁先挑起来的?”两个孩子都说是对方的错,问不明白。我孩子哭着说:“是他!是他!”我看那孩子也挺凶的,想起我母亲常说的“忍”字,就拉孩子回家。孩子还不服气,气鼓鼓地想争个高低。我说:“住一个小区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忍一忍就过去了,以后还是好朋友。”孩子这才跟我回家了。
妈妈的多半生似乎都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家庭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学业而含辛茹苦地以“忍”度日。在生了三个女孩之后,弟弟降临人世,自然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家人因此溺爱弟弟,天凉怕风寒,天热怕太阳晒。不知是否是因为见得阳光少,弟弟一岁多还不会走路,可是长得白白胖胖的,怪可爱的,村里人给他起的外号叫——宝贝有。
弟弟七岁上学时要走五公里路才能到学校,因为家中的宠爱,很少出门,和村子里的孩子们接触少,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再加一两岁时正在骨骼发育时期缺乏太阳的照射,体力差,放学后其他孩子有时走,有时跑,他跟不上。别的孩子都回家了,不见他回家,母亲很担心,怕经过红山沟时遇到狼,就给大一点的孩子托靠,让他们把我弟弟带着点。
没想到有个大队书记家的孩子,自称走读孩子们的老大听说了歪曲为“宝贝有给他妈妈告状,说没把他带”。从此,一些孩子在“老大”的带动下欺负我弟弟,让弟弟在红山沟等着,到他们走远了再走,更可恨的是让弟弟跪下给他们磕头,把他们叫“阿达”(爸爸),弟弟不叫就打、骂。那时我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我听见后特别生气,要找老师去,让老师教育,母亲拦住我说;“你找老师,老师知道了要了解情况,批评他们,他们能听老师的话吗?不但不起好作用,又说“告状了”,更要欺负你弟弟,只要能上学念书,就叫它几个‘阿达’,磕几次头,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定要忍耐”。听母亲的话,弟弟忍,一向宠爱孙儿的奶奶忍,我忍,母亲忍,全家都忍。弟弟就在忍耐中坚持上完了小学。
生产队分粮食时,有个队长说:“你家丫头们上学,就你一个人劳动,分得少,在一边等着,最后分给你。”母亲天天分最后扫在一堆的脏粮食,奶奶知道后很生气,对母亲说:“你不会泼辣一点,和他们讲道理吗?”母亲说:“跟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就要吵架,还不如忍着好,只要把粮食分到手,我簸簸,筛筛就干净了。”母亲不争不闹天天分最后粮食的行动感动了那个队长和其他社员,再分粮食和其它东西时规定为站队轮流分。再不像以前又挤又争,秩序也好了,社员们都说是我母亲“忍”的功劳。
我们每年上学时要向大队要免学费条,书记的夫人乘机会拿来一堆针线活让母亲做,母亲白天没时间做,晚上一直到深夜在小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做,我说:“免费是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的照顾,不需要感谢他家做针线活。”母亲说:“我知道是国家免费的,但是人家掌权,拿来了不做,下次就不给免费条了,去哪里讲理啊?为了你们上学,再苦再累也得“忍”着做好,送给她,讨她喜欢,给书记说好话,下次要免费条就不难。”
我们每次出门,不论上学,还是参加什么活动,母亲都要千叮咛万嘱咐,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忍”,不能急躁,并说;“让人三分自己宽”……。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下,我们几个孩子在各自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家庭生活上都评价很好,遇事能忍能让,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贫困的生活锁不住母亲望子成才的心,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既当爹又当娘,全靠自己劳动,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含辛茹苦地维持七口人的家庭生活,还供我们上学,日子过的苦不堪言,还要受气忍耐。
现在回想起来,不知母亲咀嚼了多少个“忍”字,才给子女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种朴素的做人哲学,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要有母亲的地方,必然会有这种哲学吧?
“忍”——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要达到并理解这个“忍”字的内涵,恐怕并非易事。“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忍——心平气和。”这既是一种包容的精神,也蕴含着委曲求全的智慧。妈妈的“忍”,成了指引我一生的座右铭。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